譚紀豪 - 小說家的奇想|無名指

我喜歡閱讀,但近年較少看小說,有時覺得,小說家本身比他們的作品有趣。作家在創作過程產生各種奇思妙想,這些所謂「靈感」其實來自豐富的知識儲備。厚積薄發,讀者讀到了精髓,但「原材料」往往更吸引人。

舉個例子,村上春樹的小說好看,但很多讀者對他本人更感興趣,想知道他跑馬拉松的故事,想打聽他讀甚麼書,想跟他學聽古典和爵士音樂。最近,一本關於他所收藏的古典唱片的書,又進了暢銷書榜。書裏介紹的唱片,大部份都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錄音,而很多讀者卻是不常聽古典音樂的文青,說明村上的個人魅力大於內容。

看村上被訪也很有意思,小說家總是能從日常生活中看到天馬行空。最近我也看了科幻作家劉慈欣和郝景芳的訪談,趣味盎然,不過我更喜歡聽「鬼才作家」馬伯庸講他那些「腦力體操」。他忽發奇想,會去研究十二星座中文譯名的由來,原來部份竟源自梵文,抽出一大串文化論述。

他有時還會給自己出「難題」,譬如在沙漠發現一塊1噸重的黃金,怎樣把它安全運走,然後儲存或兌現?買個切割機把它切成小塊?電從何來?那麼大動靜如何不讓人知道?運出來又該如何處置?這些問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而他都調查過並確認每個步驟的可能性,據他說,「萬事俱備,就差那大塊黃金。」

這種無聊的想法很對我胃口,我偶然也會自找難題,為免貽笑大方就不贅了。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