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名琴的前世今生|無名指

古董名琴有價,動輒幾百萬美元,少數甚至上千萬,其珍貴之處在於失傳的工藝。任憑當代工匠如何仿製,都造不出如此優質琴音。名琴除了音質好,還承載了人的歷史,幾代人的經歷,讓它們成為無價之寶。

小提琴家Joshua Bell上月攜名琴訪港,除了一場私人音樂會,還出席了紀錄片《Return of the Violin》放映會,片中的琴正是他那把1713年製的"Gibson ex-Huberman"。名琴多數以某代主人命名,Bell的琴有兩個出名舊主,一是英國小提琴家Alfred Gibson,另一位是紀錄片的主角Bronislaw Huberman。

Huberman是猶太裔小提琴家,但他的傳奇並不止於演奏。上世紀30年代納粹掌權期間,他寫了一封致德國知識份子的公開信,呼籲他們牢記自身價值觀。

他又創立了以猶太人為主的巴勒斯坦交響樂團(即是後來享負盛名的以色列愛樂),亦因此拯救了上千猶太人的生命。

Huberman的琴,是「製琴之神」Antonio Stradivari黃金時期所造,他十四歲時曾用此琴演奏布拉姆斯協奏曲,令在場的作曲家感動落淚。可惜這把琴跟他緣薄,曾兩次被盜,一次在維也納的酒店房失竊,不久被警察找回;另一次在紐約卡奈基音樂廳後台被偷,直至他離世仍下落不明。

半世紀後,一個夜店小提琴手臨終時道出真相,陪伴他幾十年的琴正是Huberman的"Gibson",幸好他良心發現,否則名琴都不知道會淪落何方。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