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舜 - 中山經濟衰落(一)|環球樓市觀望

2024年深中通道通車後,中山與江門究竟誰受益更大?為甚麼深圳產業轉移首選地是東莞、惠州而非中山?

中山面臨產業、土地、行政架構、城鎮規劃「四個難以為繼」,尤其是土地碎片化嚴重,可開發的成片規模用地有限。因此中山在2022年啟動低效工業園改造,簡稱「工改」,可謂一場沒有退路的改變。

於1年多時間,中山共拆除逾1.4萬畝低效工業用地,目的在於等待2024年深中通車後,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從而實現二次騰飛。中山想法和出發點沒有錯,但卻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嚴重偏差,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首先,這種做法過於簡單化,與十幾年前的「騰籠換鳥」如出一轍。一味清理低效工業園及其附帶的低端產業,騰出空間就能引進高大上的高端產業,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思想誤區。從經濟客觀發展規律來看,產業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複雜過程,如果人為介入過深,只會導致南轅北轍。

從產業鏈生態來說,一個產業鏈需要多個行業企業上下協助,不可能你只要高端,不要低端,這種一刀切的結果,往往會造成產業空心化。另一方面,與東莞、深圳不同,中山產業結構和經濟基礎,是以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為主,大面積「一拆一建」必然間接導致廠房租金成本上升。如果大量中小企業持續外流,後續高端產業引入不進來,這些空置用地又如何利用?

更為可怕的是,產業鏈一旦被破壞就無可挽回。2022年中山經濟不容樂觀,下行持續壓力顯現。數據顯示,2022年中山全市實有市場主體數量57.83萬戶,其中當年註銷各類市場主體52279戶,按年增長9.28%,註銷量佔總體數量接近10%。

另一邊廂,中山「工改」專案完成新招引企業108間,服務本土企業增資擴產143間。也就是說,中山過去一年註銷企業數量,遠遠超過引進數量,過去一年中山至少有幾千間規上企業遷到江門。
環球樓市評論人
鄭偉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