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問︰常說情緒病藥物的副作用較多,是真的嗎?
解藥︰首先,醫生會詳細評估病人的狀況,按病徵、嚴重程度及病人意願等, 建議施以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或是雙管齊下。心理治療有效於糾正負面思想及行為,需要病人配合。
藥物的功用是調節腦部化學傳遞物質的水平。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負責調節情緒、食欲和動力等。當這些傳遞物質失去平衡,便可誘發情緒病。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驚恐症、鬱燥症及創傷後遺症等,皆有相關藥物應用。
較常見的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SS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SNRI)及三環類抗抑鬱藥(TCA),醫生須按不同情緒病病徵、病史及用藥反應來處方。如果效果未如理想,醫生或會慢慢調節藥量及嘗試其他藥物,或直接轉藥。
要注意的是,於療程開始頭兩星期,部份患者服藥後或會感到口乾、腸胃不適、頭痛、頭暈,情況一般是輕微而短暫的,待身體適應過後,這些副作用會明顯減退。患者勿誤解藥物無用,於是自行停藥,反令病情未能得到治療,自己變得更焦慮及緊張。親友也要多加關注患者的用藥情況,如發現患者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或自殺傾向,須即時求醫。其實現今市面上的情緒病藥物已有廣泛應用,安全性非常高,遇上罕見副作用的機會極少,但用藥後如有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皮膚出現紅疹、發高燒、心跳加速或抽搐,便要即時求醫。
最初用藥時,醫生多先採用較低的劑量,讓病人容易適應,視乎進展再調校劑量至有效水平。部份患者如有失眠、焦慮的病徵,醫生可能會使用鎮靜劑以紓緩症狀。初期患者一般最少每月要覆診一次,讓醫生或藥劑師評估藥物成效,待病情穩定後,覆診期可延長。視乎個別情況,整個療程最少為九個月至一年,目標是讓患者康復及減少復發風險;如果患者病情持續好轉並沒有明顯高危因素增加復發機會,療程完成後醫生亦會考慮替病人慢慢減藥,甚至停藥。
另外,需特別留意女患者計劃懷孕或懷孕期間,必須由醫生或藥劑師評估如何用藥,而非擅自停藥,否則情緒病本身可能反會影響胎兒發展。
撰文:黃兆永註冊藥劑師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李翠萍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高級講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藥問101
藥問101——情緒病藥物初用要有耐性
其他
更多- 藥問101——情緒病藥物初用要有耐性2020-09-10
- 藥問101——大減社交方可緩減疫情2020-07-22
- 藥問101——疫情第三波埋身 抗疫勿放鬆2020-07-15
- 藥問101——長期病患切忌戒口太盡2020-07-10
- 藥問101——沒有場地 何以為病友服務?2020-06-19
- 藥問101——境隨心轉 2020-06-12
- 藥問101——助人自助 讓患者學習自我照顧2020-06-03
- 藥問101——家屬與病患同行2020-05-27
- 藥問101——抗疫疲累令市民放下戒心2020-05-21
- 藥問101——疫情之下病友組織更顯重要2020-05-15
- 藥問101——紅斑狼瘡症 影響年輕女性人生2020-05-08
- 藥問101——零個案有賴醫護市民共同努力2020-04-24
- 藥問101——預設照顧計劃 市民的權利2020-04-15
- 藥問101——預設醫療指示或變形同虛設2020-04-03
- 藥問101——抗疫重要時期 全民留家最重要2020-03-25
- 藥問101——外遊過後記得自我隔離2020-03-20
- 藥問101——暫停探病 不停關懷2020-03-13
- 藥問101——為己為人 加強抗疫意識2020-03-04
- 藥問101——還未到鬆懈時候2020-02-26
- 藥問101——長期病患 偏缺口罩2020-02-21
- 藥問101——決策遲疑 害苦市民2020-02-12
- 藥問101——新年新目標 做好自我管理2020-02-07
- 藥問101——自願醫保2020-01-23
- 藥問101——醫管局新官上任的承諾2020-01-15
- 藥問101——應對武漢肺炎 須令市民安心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