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消失了的暑期工|神耆商機

暑假結束了,但近年已經聽不到有年輕人做暑期工。回看七八十年代,很多學生都找暑期工,賺些生活費幫補。當時「山寨廠」林立,如五金、電鍍、模塑、汽車維修等。十五六歲不乏做電子廠和藍領階層,做船務文員、辦公室助理的也不少,主要是負責重複性和體力勞動的工作。

到了九十年代,學生四處張羅找暑期工,可能只是為了能賺多一點錢,買一些心頭好,也稍稍抱着增長社會見識為出發點。找暑期工的最大誘因莫過於賺取金錢,識別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反而不是重點。大多數老闆聘用暑期工的原因是工資低,部份工廠就因為難請長工,所以聘請大量廉價勞工。

二千年之後,取而代之是「暑期實習」。除了學校安排相關實習企業之外,學生也希望找到一些知名企業,如律師樓、四大會計師樓、投資銀行等,累積實踐經驗。父母亦透過自己的人脈資源,四處「拍膊頭」,幫仔女找理想的「工作」機會,人工可有可無。近年,學界更出現了一些中介公司,除了協助學生找到心儀的公司實習,亦包括推薦信等一條龍服務,變成了「貼錢」找工作。各大企業提供暑期實習計劃,節目豐富,主要是公關目的,透過年輕人口碑宣傳公司文化,加強品牌形象。

暑期工的消失,不但反映社會富裕起來,而且也顯示,財富集中在中老年人的口袋。年輕人不需要養家,反過來,富有長者仍要「長憂九十九」,幫仔女繼續搭橋鋪路。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