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GDP下跌背後,有一個重要現象值得留意。今年三、四月起失業率不斷下降,四至六月失業率料百分之四點七,現時應更低。這反映香港疫情緩和,工作機會增加。現時失業率雖與去年同期相若,但就業人口明顯少於去年。去年八月本港就業人口共三百六十九萬,今年六月只有三百五十七萬,下降約十二萬;相比二○一八年的峰值三百八十八萬,減少足足三十一萬。這並非周期性就業人口變化,而是近幾年才出現現象。
就業人數減少約三十萬原因何在?疫情引發失業率上升是原因之一。現時失業率比二○一八年高約兩個百分點,按勞動人口比例推算,足以解釋約七、八萬人的減幅。另外二十多萬人減幅另有原因。筆者認為有二;一是人口老化導致勞動人口減少。參考統計處資料,二○二一年本港約有一百四十五萬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二○一九年只有約一百三十二萬。這三年有一些年輕人加入勞動力市場,但有不少婦女因經濟不好回家做主婦。人口老化和家庭主婦回歸解釋約十多萬的減幅,剩餘十萬減幅,可以用移民潮解釋,這和每年約三萬人領取強積金永久離港的數字相若。
勞動力投入減少,GDP會下降。但香港第一大產業為金融業,GDP依賴資本投入多於勞動力;香港GDP兩大支柱金融、進出口業,表現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從業人數變化未必與經濟產出變化成比例。事實上,香港進出口量不斷增加,進出口業從業人數卻不斷減少,故勞動力減少並不意味GDP必然減少。但若移民潮持續,經濟增長前景就不容樂觀。
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