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千年,李雲迪以十八歲之齡,震驚國際樂壇,他擊敗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精英鋼琴家,奪取「蕭邦鋼琴比賽」桂冠,教世人驚覺中國新一代演奏家的超凡實力,也令中國人無限振奮。
李雲迪少年得志,卻沒有給勝利沖昏頭腦,他選擇出國深造,往浪漫思潮的發源地——德國追隨名師學藝,以提升個人的藝術修養。他一方面在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學習,也不忘往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爭取演出經驗,又開始灌錄唱片。
德國深造藝術修養
直到去年學成,他便全身投入鋼琴演奏事業,蕭邦與李斯特的浪漫古典音樂,一直是李雲迪的拿手名曲,但他不甘就此把腳步停下,去年度灌錄了不同曲風的專輯《樂動柏林》,其中樂韻澎湃的浦羅哥菲夫(Sergei Prokofiev)第二鋼琴協奏曲,更被《紐約時報》選為○七年最佳古典鋼琴唱片,事業再上一層樓。
李雲迪強調要突破;「古典音樂應融入更多新意和特點,以鋼琴作一種交流的樂器。不論西方的貝多芬,或是中國唐宋的古代音樂,用鋼琴表達也非常有意義。」他認為朝中國文化探索,是接下來他要努力的方向。
《 樂動柏林 》獲選最佳唱片
李雲迪十分欣賞大提琴家馬友友,「大提琴本身很有局限,但他卻能把它發揮到非常極限的地步。他以發揚絲綢之路藝術文化為目標的『絲路計劃』,亦為人類文化作出極大貢獻。」
對文化和社會的了解愈深,愈能激發創作靈感。每天練琴三至四小時外,大量閱讀作曲家和音樂背後的歷史,更投入樂曲所需要的情緒和氣氛,都是李雲迪認定演奏家必須具備的技能和思想。
比喻自己是一位畫家
他相信,演奏時多聯想與樂曲相關的美好事物,就能把感動帶給觀眾。「蕭邦的樂曲像紅酒,分不同的顏色和區域,層次非常豐富;香檳金色的氣泡與拉威爾(M.Ravel)音樂的音響效果和層次感有關,直接影響演繹時對音色的想像;德布西(C.Debussy )的作品令人想到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的畫;巴洛克音樂也跟歐洲建築脫不開聯繫。」
李雲迪把自己比喻成畫家,調色盤上需要多種顏色,再決定每次用甚麼顏色去畫畫。十歲時因為手太小而差點放棄鋼琴,幸虧他反而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顏色,今天我們才有幸享受到他優美的樂章。
除了本月廿五至廿七日三場演奏會外,他更積極計劃稍後於本港舉辦獨奏會,他覺得香港的音樂氣氛偏重娛樂文化和流行音樂,因此會努力推動古典音樂發展。
演奏超高難度樂曲
這位新鮮香港人每次來港只逗留兩三天,身在日本舉行十二場巡迴演奏會的他,廿二號才趕回來為香港的演出綵排。這是繼○六年後,李雲迪與香港管弦樂團及指揮大師迪華特的第二度合作,將演出俄羅斯作曲家,浦羅哥菲夫(Sergei Prokofiev)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把這首難度超高及極具震撼力的作品獻給香港觀眾。宣傳海報中的鋼琴王子已甚具魅力,擺出施展魔法的手勢,加上迷人的眼睛,相信已「電暈」不少粉絲。早前他的手傷已經完全治瘉,這次必定能夠完美地為香港樂迷傾力演奏。
記者 劉國業 鄒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