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鐵機維修基地主要以鐵皮搭建而成,上下兩層有窗有冷氣。正門位置有塊寫着「機器維修中心」的招牌,側面另有一塊書有「工場重地」、「閒人免進」的標示,令人不禁勾起好奇心卻又不敢擅闖。進入走廊,見到告示板和信箱,不難踩到地上的油污,部份溝渠蓋上鐵板遮起方便工作。有店舖回收廢鐵電器,亦有維修火牛,有人漁船維修,也有從事電單車維修等等。
容納金屬回收場維修廠
早上就有店舖開工,工人是回來取工具,出發往目的地再開工,也有直接在舖內工作。中午十二時至下午兩時就開始輪流落閘外出用膳。即使外勤工作,黃昏六點左右陸續回來店舖,各店老闆互相閒聊取笑,反比日間更熱鬧。「最近附近一間大公司搬走,那些窗花廢鐵多到做不切,怎可能生意差要結業!」火牛維修店老闆對經營廢鐵回收的阿榮說笑。
這個位於筲箕灣阿公岩村道與東旺道交界的鐵機維修基地,原本是一塊規劃為休憩用途、準備建成公園的爛地。從事漁船維修逾三十年的冼師傅憶述,當年自己十多歲起在愛秩序灣學師,後來受愛秩序灣清拆影響,被政府安排搬去阿公岩附近一處叫「尾泰」山邊,一做就十年。
好景不常,一九九五年八月中發生多宗山泥傾瀉,尾泰受豪雨影響沖走一架貨車。政府認為山邊危險,再次指令尾泰商戶清拆遷走,但當時沒有安排去處。冼師傅聯同受影響同業,尋求包括程介南在內多位立法局議員及逾二十位區議員協助,多次爭取,前後歷經約五年,終於爭取到獲批阿公岩小丘用地。當時二十六個商戶自資找承建商搭建廠房,每戶視規模大小,付出由六萬至十萬元不等,最後建成一座大鐵皮屋。
冼師傅指,港島差不多已沒有這類鐵皮廠房,他歡喜這個天地,因為街坊很親切和團結,很難得。他概歎漁船維修業逐漸式微,年輕人嫌這行辛苦,幾天就挨不住離開。從事五金及維修工作的呂師傅,同樣由尾泰開始做到阿公岩,反而覺得本行「有得做」,只要勤力,天無絕人之路。
五金師傅愛人情味
根據城規會資料顯示,阿公岩村道EHX二百七十五至二百七十六號這個位置的土地用途屬於休憩用途。
據悉,當年政府欲把上址建為公園作休憩用地,經考慮後把上址撥予尾泰商戶重建廠房,以作過渡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