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船錨經過專家修復後,現正在香港海事博物館內展出。名為《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由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與廣東省博物館合辦,通過古代船錨、古船、陶瓷、寶石、香料、絲綢、石雕、古地圖和古籍等二百多件展品,顯示由公元十三至十八世紀即南宋至清初時段的貿易、宗教、文化等不同面貌的歷史,尤其突出香港以至廣東及南中國沿岸的水下考古發現。
展覽分多個部份,其中名為「沉船遺珍」篇隨了展出香港打撈到的宋代船錨,更會介紹「南海I號」、「南澳I號」等廣東最新出水文物。「南海I號」是宋代時期由泉州港始發的民間貿易貨船,是現存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文物數量較豐富及完整的古代沉船,估計船載文物總數約六萬至八萬件。而「海洋文明」篇則展示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國留下的遺跡及文物。
此外,是次展覽也得到古物古蹟辦事處借出數年前在沙田至中環線宋王臺港鐵站工地、即聖山北發掘到的宋代遺址出土文物,使展出更多元化。
近年,媒體經常報道有關陸上或海上絲綢之路的消息,不少都聚焦經濟或基建方面,今次就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認識海上絲路,特別是位處南中國珠江三角洲邊陲的香港,當年走過怎樣的足跡、發揮過甚麼的角色。
是次展覽舉辦至十一月十一日。
作者簡介:熱愛運動,參與社福、文化保育等公職。
陳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