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睇No.1
  • 27º
  • 94%
  •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點畫人生——龍窰

  今天陶器製作多被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種。作品多在藝術工作室以電窰高溫燒製而成。但其實早在幾十年前香港就出產不少家用陶器,如砂煲罌罉、缸瓦陶瓷等等,各適其適。當年的傳統古窰燒製方法早已消失於現今社會,但原來當時以坭磚砌成的陶窰卻仍然存在,哪怕只是一鱗半爪,也讓城市人得以追溯當時的古燒,以至當時社會的生活面貌。

  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屯門青山陶窰在一九四○年代以中國石灣傳統方法興建,長約二十米,以坭磚沿山坡砌成的窰呈隧道狀,外形如龍,故又稱「龍窰」。當時以柴火燒窰的方式,靠師傅的經驗和目測燒製的情況和溫度,十多小時便可燒出製成品,包括家用缸瓦、炊具、錢罌、五加皮酒樽等; 此外,也有為當時的啟德機場燒製水管及水渠。但後來因不敵其他地區的競爭,龍窰至八十年代初便正式停產。

  龍窰見證了社會變遷。從前很多家庭都有瓦煲,小朋友則有瓦製錢罌。那時要忍痛打破錢罌才可用辛苦儲來的錢買玩具……或許我們家中都曾經擁有由青山陶窰出產的瓦具或陶瓷品。

  龍窰已停產三十多年,近日有團體希望把它和周邊活化成陶藝社區中心,為龍窰再添活力,讓社區連結起來,也避免萬一附近建屋會破壞龍窰。其實香港周邊地方,例如台灣及新加坡也有類似的古窰工作坊,更計劃些吸引遊客及親子的活動。故青山陶窰活化並不是不可能的,當中更有其特別的歷史價值及意義。但當然也涉及到土地問題。要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從來也不容易,希望團體可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

陳智思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