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調查發現,殯儀服務收費參差,以無宗教儀式的套餐收費來說,最低和最高的收費相差約一倍半。數萬元的費用很難說如何才算性價比高,但在大多時候,「主角」在身後事的主動權和參與度不高,後人代為安排身後事有時也難以得知是否順着死者意願而行。
我們的觀念上對談及死亡有一定忌諱,特別是長者,若子女先提出談及死亡更有可能負上不孝之名。
人到中年,少不免多去醫院探病和出席喪禮送朋友最後一程。無論甚麼年紀、願意與否,每個人都有死亡的一天,無人知曉這天會何時到來,倒不如自己走出一步,面對死亡議題,減少恐懼,甚至為自己的後事先作考慮。坊間都有一些機構和展覽讓市民探討死亡的藝術,反思活着和生死問題。
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信義會「生死之交」長者生死教育服務等都希望透過舉辦不同的講座、展覽、話劇、工作坊等,探討此禁忌議題,對像不止是長者,其他年齡層的朋友都適合參與這些活動。這些服務大都建議參加者打開心扉,跟親友甚至以留言形式說出「臨走」前的想法;並學會「放下」,不論是憂慮、負擔等一切都該放低。始終,萬般帶不走,現世的都該放下。
到餐廳食飯都有餐單供食客選擇飲品、食物,其實殯葬也有不少選擇,有不同宗教甚至無宗教儀式、可用土葬、火化,亦可把骨灰撒指定的紀念花園。因此,亦鼓勵大家可規劃一下最後一程的儀式、服式、甚至長眠的地方等。多點了解死亡可減少恐懼,更可學懂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人與物,再反思如何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陳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