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去年的證券商停業潮,客觀而言有幾項主要因素,包括疫情和美國引發環球加息潮等。另一因素為本地行業生態,例如網絡型證券商普及,對傳統券商帶來毁滅性的挑戰;IPO逐漸變成名牌主導業務,中小行連包銷、配售的生意都難以獲得。
網絡經紀普及帶來挑戰
香港證券商協會主席陳柏楠亦表示,本地證券商迎來「結業潮」其中一個原因,是中港兩地正恢復全面通關和大市成交升至逾千億元的直接受惠者,均集中在頭部券商,無助改善C組的末端本地中小券商的經營環境。此外,券商在交易系統使用、合規上的成本亦不容小覷。他相信,本地券商「結業潮」今年可能會持續,料結業數量不會較去年少。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現時的市場交投已復甦但券商結業潮未完,可能是現時證券行業的商業結構存在問題,即投資者偏愛銀行及網上證券商,以及IPO較少。
對於香港證監會剛剛結束的《適用於從事期貨合約交易的持牌人的風險管理指引》的諮詢,其中指引提出一建議,某客戶曾在過去30日內,兩次未能於清繳限期前清繳追繳保證金而無合理辯解,期貨經紀行便不應寬免追繳保證金或強制平倉安排。陳志華表示,證監會的建議非常理論或理想化,沒考慮過證券商需要給予客戶彈性,去維持正在減少的生存空間。同時,證監會提出的建議,為強制平倉劃定期限,並要求未能符合規定的客戶不得享有寬免安排,可以形容為「一刀切」做法。
陳志華指,如強制推行T+2未到資金即斬倉,不能通融及缺乏靈活性,會迫使客戶放棄香港市場。對於套期保值及套利客戶強制單邊斬倉,會給客戶帶來巨大市場風險,亦可能給期貨商帶來投訴及金融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