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肩負重大意義,同時為香港注入源源不絕的發展動能。香港的年青人有幹勁、具潛力、富創意,在大灣區建設中必大有作為。教育局以「共創協同 -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今年研討會的主題,希望各界攜手協助年青人多了解和認識國家的發展,抓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獨特機遇,把握大灣區的升學及就業機會。
由教育局主辦的「共創協同 ─ 粵港澳大灣區」 2022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已於日前順利舉行。今年的研討會以實體及網上形式同步進行,讓本地及內地教育工作者和「商校合作計劃」機構伙伴藉此交流經驗,提升他們在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專業能力。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在開幕禮致辭時表示,生涯規劃是年青人成長舉足輕重的一環,引導學生及早為未來升學和就業作好準備非常重要。教育局一直積極推動生涯規劃教育,除了透過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增撥資源、支援學校外,近年更在生涯規劃網站增設「我的生涯規劃歷程」網上學習系統,為學生提供便捷工具作職業性向評估,協助學生了解個人興趣、能力和志向。本學年,教育局進一步推動商校協作,推出「商校合作計劃 2.0」,增加商業伙伴數目,涵蓋更多行業,擴闊學生對職場世界的視野,從而訂立個人目標,規劃未來。
當日蔡若蓮博士聯同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梁美芬博士、香港津貼中學議會譚劍虹校長、政府中學校長協會黎妙儀校長和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鄭建德博士,為研討會主持開幕儀式。研討會上,多位嘉賓包括香港菁英會主席凌俊傑先生、路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及首席技術官麥騫譽先生和晉昇集團創辦人鄧文俊先生,分別就大灣區的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趨勢、創新科技在大灣區的應用及在大灣區的創業機遇為題,為與會者作主題演講。
同日下午亦安排了多場分享環節,邀請來自不同機構及學校的嘉賓,分享業界的最新發展及交流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寶貴經驗和心得,幫助年青人了解職場近況及對業界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為表揚一眾新加入「商校合作計劃」的機構伙伴,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事業探索活動,攜手推動生涯規劃教育,教育局於研討會當日特設「商校合作計劃」嘉許禮,向新加入「商校合作計劃」的三十六個機構伙伴頒發感謝狀。
把握機遇:大灣區發展優勢
香港菁英會主席凌俊傑先生詳述了對大灣區發展的見解和心得,提出自身在各行業範疇上的商業投資及個人管理經驗,更為與會者分享如何運用未來大灣區急速成長的成功營商環境。
凌先生多年來為不同企業提供拓展亞洲市場的建議,同時亦以中介者身分,成功協助國企及民企尋找國際市場上的合適發展空間。2015年他更展開了新挑戰,與合夥人共同創辦了網購平台—士多(Ztore.com),在數年間發展成本港其中一間最具規模的電子商貿企業,為香港市場的多元化作出巨大貢獻。
凌先生以其豐富的實際領導經驗(包括香港菁英會主席、桂洪集團董事、錫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要職),具體指出本港在國家規劃下的大灣區藍圖中將擔當極重要的角色,目前應做好立足本港、定位灣區的準備工作,掌握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急速發展機遇,長遠帶動大灣區營商環境,同時運用香港既有的環球視野,在國家支持下,將大灣區打造成新一代國際金融樞紐。
現時全球三大最重要灣區包括紐約、三藩市及東京,當中最關鍵的地沿特色分別是開放性、宜居性、創新性以及國際化,而國家大灣區未來亦將會達到與這些世界先進灣區同樣的水平,香港作為大灣區內的國際都會,最適合以「人材搖籃」為定位,香港的新一代面對這片全新的天地,很多時會因未知而產生不安,但凌先生認為政商及教育界未來會加強合作,創造更多面向年青人的平台,成立恆常的考察渠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大灣區內的各行各業。
創新科技與未來社會發展
持有過百專利的發明家麥騫譽先生,生涯規劃源自他小時候萌生的機械夢。他小時候沉迷日本機械人動畫,對機械人萌生無限夢想。實現夢想需要知識,所以他大學選修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其後創立路邦科技,並與中國移動和中興通訊合作,研發出全國首個5G動感控制仿生機械人,目前仍不斷研發機械人,並將之引入工商業界及醫療界,不少已在實際應用。
麥先生談及「科技生態化」將科技應用到不同的產業上,藉着科技應用讓人類生活變得更好,人工智能機械人是未來趨勢,將會取代某些行業的崗位。他表示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其中一個角色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透過香港的優勢,將內地與海外的技術融合,支持大灣區的產業技術創新,促進科技人才及資源流通。麥先生表示大灣區有着人才和資源發展創科,他在2019年已在大灣區多個城市都設立了辦事處,希望凝聚大灣區各地的力量,支撐機械人產業。
麥先生建議對人工智能機械人有興趣,想投身這行業的學生,可選修電子工程、人工智能、機械工程、軟件工程和電腦科學等學科,甚至化學和數學也能對創科作出貢獻。如果是職業導向的科目,學生可修讀物理、組合科學、資訊及通訊科技、設計與應用科技、微積分與統計、代數與微積分等,未來可升讀各大專院校修讀工程科。他指出單是數碼港已經有約1 800間初創公司,一年的畢業生只能供每間公司多請一人,人才方面是很缺乏的,所以麥先生亦有設計STEM機械人「FUTURE」,希望透過STEM教育令更多學生對機械人工程產生興趣,釋放年青人的潛能,為未來創科出一分力。
創業‧粵港澳大灣區
晉昇集團創辦人鄧文俊先生於2017年毅然放棄香港的高薪厚職,選擇創業,成立以擴增實境(AR)為主要業務的公司,並在短時間內做出理想成績。他走訪大灣區多個城市考察及體驗,最後選址東莞市松山湖為落腳點。公司現時於大灣區以及其他內地城市設有辦公室,從事多種科技業務。因他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所以成為內地及香港多所大學及機構的創新創業導師。
鄧先生表示創業的首要重點是相信自己,人生是不停在做抉擇。因此,弄清方向是很重要的。他認為人生不會像教科書的題目有明確的正確答案,不會知道下一步是怎樣,但其實大家是有能力和知識去改變人生的下一步,只取決於大家是否願意改變。鄧先生認為錢對創業而言並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準備好自己,當知道自己想創業而又有決心去實行的話,就已經準備就緒去創業。創業家不一定要很有才能和天賦,反而要不斷實行和嘗試,經歷不斷的失敗,令自己的人生更有歷練。
內地政府有不少政策支援年青人於大灣區創業,例如「1元租金」、稅務減免、人才公寓和科研項目資助等。因此,鄧先生指出創業時必須了解當地的政策與制度,如各種申報要求。鄧先生認為香港學生只要有一定知識,憑藉香港的優勢,敢於創新和嘗試,便可在大灣區創一番事業。
生涯發展工具及網上學習平台 助教師及學生作生涯規劃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致力推動生涯規劃教育。協會透過提供教師培訓、多元出路講座、與工作相關的經歷、開發生涯發展工具等,提升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能量以支援學生。何玉芬博士指協會把過去所舉辦的教師培訓工作坊的培訓內容重新編寫整理,發展成為網上學習平台(ELP), ELP上有多元化的教師培訓工作工具及多段影片,讓教師及輔導人員不受時間及地點限制,自由調節進修進度。
何博士重點介紹為初中及高中學生而設計和出版的《尋找生命的色彩》及《生涯地圖》,符合學生升學及事業發展需要,透過多元活動,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職業性向,為修訂學習計劃、尋找升學路向或職業培訓作好準備。此外,還有一些排卡工具如《生涯指紋-職業卡》和《生涯指紋-技能卡》讓學生透過遊戲,探索和認識自己。
何博士指這些質化的生涯發展工具並非測驗計分,而是透過互動遊戲和學生們一同探索,讓學生講出及了解自己的想法,從而幫助學生做好生涯規劃。
銀行業非商科主導 金融科技納各領域專材
以往不少人都認為要成為銀行業一員,必須修讀經濟和會計等商科。不過,近年銀行業正面向數碼化,金融科技成為主流,讓更多修讀不同大學專科的人才都有機會加入銀行業。幾位講者均指出金融科技使銀行服務更加靈活,讓用家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方便快捷地獲得良好體驗,這牽涉很多科技,包括大數據、雲端科技、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現今銀行業的發展一日千里,而且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創科公司亦越來越多,正正需要更多人才推動這一行業的持續發展。
越來越多年青人對銀行業感興趣,包括近年冒起的數碼銀行範疇。講者表示近年從事數碼銀行的大學畢業生,當中只有35%修讀商科,其餘的畢業生均來自不同學科,例如社會科學、工程學、科學等。數碼銀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負責不同部門與工作,例如曾有藝術系畢業生協助銀行優化流動應用程式的操作介面,亦有市場學系畢業生從事拓展數碼銀行業務的工作。因此,有意從事銀行業的學生,可先考慮清楚自己想從事的崗位,然後再選修相關科目。同時,學生可報讀由專業培訓機構提供的相關課程,以加強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講者指出全球正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所以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是未來主流的投資方向,而年青人可把握機會,從事相關的工作,同時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
商校合作領前路 同業同行育青苗
教育局生涯規劃教育組高級學校發展主任鍾焯軒先生及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生涯規劃委員會林國開老師在研討會分享了學生在參加「商校合作計劃」的事業探索活動後,如何透過活動後的反思和檢討,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及工作態度。教育局近年積極推動生涯規劃教育,並透過「商校合作計劃」提供非傳統的學習平台,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事業探索活動。教育局於本學年進一步推動商校協作,推出「商校合作計劃 2.0」,於學校的長假期(例如暑假、聖誕假期和復活假期)推出一系列的「假期工作體驗計劃」,讓高中學生以第一身體驗工作,認識不同行業的實際運作情況,發掘自身的興趣和職業性向。鍾先生指出老師須於學生參加「商校合作計劃」的事業探索活動後,向他們進行活動後的反思和檢討,才能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及工作態度,並建議提問的問題須是開放式,可圍繞活動和學生個人兩方面,順勢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反思自己所學及自己的能力。鍾先生亦列舉了一些提問的例子供老師參考。
林老師表示學校管理層十分看重生涯規劃對學生的重要性,早已把生涯規劃列入學校的其中一個主要關注事項。學校會先讓學生瀏覽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網站,從中揀選有興趣的活動,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如何有效填寫一份校本設計的活動報名表。於活動前,學校亦會邀請曾經參與該活動的學生分享當中的錦囊,老師亦透過不同方面支持學生,包括與學生一起出席「商校合作計劃」機構伙伴的培訓環節並於活動進行期間到場給學生打氣及一同參與活動檢討環節。活動完畢後,學校會讓參與活動的學生於課堂及早會分享活動點滴,亦會藉校本生涯規劃活動「中三選科睇真D」,向中三學生介紹參與事業探索活動的得着。林老師表示,學生參與活動後,加深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及優缺點的了解,其價值觀及態度均有顯著的進步,這樣可讓學生更適切地調整個人發展目標,從而更具體及有效地規劃未來。
助學生及早作出生涯規劃 了解自己興趣與志向
職業訓練局(職訓局)自1982年成立以來,為年青人及在職人士提供具質素的職業專才教育課程,協助他們獲取認可資歷,同時為香港培訓出各方人才。職訓局總辦事處(教務)助理執行幹事鍾智晶女士表示,面對21世紀的挑戰,香港需培養多方面人才,重點是要發掘學生的潛能與興趣,以應對未來的複雜環境和問題。隨着科技發展,很多新興行業繼而誕生,例如網絡安全專家、智慧城市工程師,而這些新興行業的工作大多需要多元技能。另外,年青人傾向尋找自己擅長且有興趣的工作,亦因此產生不少斜槓族,以自己的專長從事多份不同工作。鍾女士進一步指出,新世代年青人重視工作帶來的使命感和成功感,而性格、興趣和能力是互動的,從事能發揮自己所長的工作,就能從中獲得成功感和建立信心,藉此培養對該工作的興趣。有見及此,教師更加要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取向,及早展開生涯規劃教育。
鍾女士表示,生涯規劃主要分志向、探索、體驗和反思四個步驟。第一,學生會受著教師、家人的影響,以及初步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的認知,發展出不同的志向;第二,鼓勵學生探索周遭環境事物,留意各種機遇,同時培養正確價值觀;第三,讓學生獲得足夠的體驗機會,參與不同類型及性質的職業相關體驗活動;最後,協助學生整合資訊,就過往的學習經驗檢討、分析及評估各項升學就業選擇,讓學生透過不同層次和多方面嘗試,認識自己,探索出路。因此,生涯規劃教育應融入學校課程,以「全校參與方式」作出全面的校本計劃,讓所有教師都能協助學生及早透過「商校合作計劃」等活動,進行生涯規劃。
鍾女士亦提及,職訓局設有職業資料庫網站,包括新興職位及未來需求的工作技能,供教師參考,以引導學生選修合適的科目,做好生涯規劃。而家長和學生亦可參考該網站,以獲得最新行業資訊。此外,職訓局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和廣州華商職業學院組成「粵港澳大灣區學生交流聯盟」,積極推動學生交流,引領香港年青人融入大灣區,為自己的事業創造機會。
善用校友網絡 助學生了解內地職場與大學學制
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多年來舉辦「廈門職涯探索之旅」,計劃由前任校長陳漢明先生與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共同構思,行程由兩日一夜發展為更豐富的三日兩夜,內容結合歷史文化考察及生涯規劃元素,參與的學生除參觀廈門的名勝景點,了解廈門的歷史文化及改革開放下的發展情況外,亦會到訪廈門的大學及校友於廈門開設的工廠,了解在內地升學及工作的情況,從而拓闊其生涯規劃的視野。
陸副校長認為,廈門職涯探索之旅的成功,有賴於廈門設廠的校友協助。他表示學校多年來校友輩出,當中不乏在內地創業或工作的佼佼者,其中一位是於廈門設廠的曹劍峰先生,他看準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毅然到內地投資,其工廠主要生產紙尿片的部件,出口至不少「一帶一路」的國家。曹校友是促成學校發展內地生涯規劃的重要人物,除了邀請學校師生到其工廠參觀,亦協助聯絡內地其他機構安排參觀考察。
陸副校長指出,參與的學生均表示考察之旅讓他們大開眼界,更新對內地工業及城市發展的認知,並對內地的大學學制、開辦科目、配套設備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說,不少學生參加考察團後,表示有意到內地升學。陸副校長表示學校要有清晰的生涯規劃藍圖,了解學生需要和興趣,盡力為他們提供相關的生涯規劃資訊。
物業管理配合創新科技 行業前景亮麗
康業服務有限公司項目及課程發展經理林敬樂先生在研討會上分享了該機構在物業管理業界的經驗,以及行業在大灣區的巨大潛力。
康業服務有限公司自2021/22學年成為「商校合作計劃」(計劃)機構伙伴,讓學生可以透過計劃加深認識物業管理這個行業,包括參觀工作場所、體驗創新培訓中心、進行工作體驗計劃等等,參與的學生既可打破對物業管理行業的舊有傳統觀念、提早獲得與行業相關的經驗,亦有利於他們在畢業後選擇加入物業管理行業,及早於在學階段展開生涯規劃。
關於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現況,林先生指出除了傳統認知上的保安工作,行業亦正配合社會需要而展現出更多新的範疇,未來趨勢包括智能化、多元化及專業化,讓整個產業與各方持份者共同增值,步向創新科技的新時代。智能化方面,現時物業管理透過智能系統及創新科技的應用,不單令從業員於日常管理上能夠更有系統和效率,亦令服務使用者於使用設施等範疇上帶來便捷的體驗。多元化方面,單在本地,物業管理並不局限於住宅物業,當中各級商業大廈、服務式物業及大型建築設施等都對物業管理存在龐大的需求,而根據統計,未來不同物業單位的落成量會數以萬計。專業化方面,未來對物業管理從業員的專業資格認證要求會有增無減,令行業愈趨專業。
林先生跟與會者分享有關物業管理行業的入行錦囊、晉升階梯及監管局方面的牌照要求。林先生亦鼓勵年青人放眼大灣區,隨著大灣區正趨向一體化,加上區內不少大型基建項目及智慧城市相繼發展,配合區內多達八千多萬人口的生活圈,未來物業管理行業在大灣區將會有極大發展空間,對人才的需求亦必定更為殷切。而隨著本地物業管理的創新科技應用更趨成熟,以及大灣區物管聯合會的成立,推動大灣區內物業管理人才的資格互認,放眼未來,物業管理行業在大灣區將有無限可能。
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 推動優質生涯規劃教育
「賽馬會鼓掌 • 創你程計劃」(CLAP@JC)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致力連結學校、商界及社福機構,構建一個與青年共創、可持續發展的生涯發展體系。CLAP@JC於2020年以國際接軌及以實證為本發起的「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HKBM)框架,當中包括十項基礎準則,旨在鼓勵學校利用具策略性的視野,為學校的生涯發展成果增值。
葉博士指HKBM基礎準則八「與工作世界作有意義的接觸」是十分重要,HKBM鼓勵學校和企業伙伴合作,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職場體驗機會,例如參觀企業、工作影子活動和工作實習等,更緊密拉近工作世界與學校的聯繫。葉博士更指出,透過以上活動,讓學生了解體驗學習的目的是「學習」而不是「實習」,是「生涯探索」而不是「職業試工」,學生從而認識工作世界,認識自己可能性及路徑。
葉博士認為學校透過配對計劃的「學校商界顧問」進行更緊密的跨界別的對話和拹作,及引入人脈和網絡,大大增潤現時單靠學校校友和坊間活動平台的支援,強化學生活動的質、量、涵蓋面和多樣性。HKBM數據顯示,學校透過實踐上述「網絡對話模式」,為學生提供「與工作世界作有意義的接觸」,其整體效能可提昇雙倍。
投身珠寶行業 發揮無限潛能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珠寶及寶石校友會會長羅志平先生表示該會旨在推廣珠寶行業,介紹香港珠寶行業的運作及方便學生了解入行的各種條件及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該會樂意透過一系列事業探索活動,包括講座、職場參觀、工作坊、比賽等,讓學生了解珠寶業。
三位嘉賓分別就珠寶行業的實際工作範疇,包括珠寶及寶石設計的意念及效果、生產及加工製作技術的實況、店鋪的銷售技巧等等作分享,讓與會人士加深了解珠寶行業的多面化,以及學生如何在不同崗位上發揮不同的潛能。三位嘉賓亦介紹了珠寶行業的入職條件、薪酬及事業發展階梯,以及行業發展前景。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珠寶及寶石校友會自2014/15 學年成為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機構伙伴,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事業探索活動,舉辦了五屆「香港中學生珠寶設計比賽」,由資深珠寶業內人士親自為學生的作品作出評審,透過比賽選拔出未來的珠寶設計人才,而獲獎學生的創作更會由專業工匠製作成品,可謂意義非凡。當中的得獎作品已獲同業青睞,製成珠寶成品,曾於香港國際珠寶展會場特設攤位公開展出,校方、家長,以至香港及各地珠寶商賈均可欣賞得獎作品。
學生參與研討會 體驗職場不同崗位 獲益良多
是次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除了不少學校老師參與外,亦邀請來自不同中學的學生擔任學生大使,讓他們透過參與研討會的工作,初嘗工作的滋味。受訪的幾位學生,分別負責接待嘉賓、接送局長進出會場、台上傳遞感謝狀和紀念品以及大會攝影,都是活動中相當重要的職位。
幾位學生均表示今次的工作經驗相當寶貴,可以了解舉辦一個大型活動的運作細節,當中工作團隊要好好溝通和互相配合,而他們均表示工作比想像中辛苦。其中負責接送局長進出會場的賴曉俊同學表示,要先充分了解接送程序及路線,自己亦要注重言行,他更表示局長和藹可親,沒想像中嚴肅;負責引領貴賓上台的梁建華同學和伍紋況同學均表示任務要謹慎有禮;負責台上傳遞感謝狀及紀念品的黃汶蔚同學,則學會在大型活動上需要注意的細節,例如傳遞感謝狀的手法;而負責大會攝影的温嘉欣同學則平日已對攝影有興趣和有相關經驗,透過今次活動更能體驗攝影工作的勞累;徐寶晴同學則協助入場人士登記入座,見識到如何妥善安排人流在短時間內暢順入座。學生們均表示工作要做得好,必先要了解到大型活動的流程,要有充足的準備工作,並且要有臨場應變的能力。
除此以外,他們在聽畢當日研討會不同的主題演講後,對日後選擇工作與科目更有想法,對於大灣區有更深入了解,未來亦會考慮於大灣區升學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