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晚年雙雙罹患癌症,希望相伴入住俗稱「夫婦房」的雙人宿位,無奈於社會福利署的「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留名將近七個年頭,仍然未獲派心儀院舍。據了解,兩位長者早於一五年申請輪候,至二○年五月才首次收到入宿通知,可是礙於疫情關係,所分派院舍的「夫婦房」,被轉為用作隔離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房」,兩人遂在社工寫信協助下,延後入住申請。未料疫情持續將近三年,一直未有「夫婦房」空缺,夫婦最終在今年初再收到入宿通知時,申請轉為「非活躍」個案。
轉「非活躍」個案續升
簡單而言,若輪候申請個案轉為「非活躍」狀態,並不會被安排入住院舍,但日後向社署要求恢復為「活躍」個案時,可按原本的申請日期排隊,不用重新輪候。根據社署提供的數字,過去五年被列作「非活躍」個案的輪候資助宿位長者人數持續上升,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兼安老院營運者李輝亦留意到該情況,「一旦長者入住院舍就無法探訪,家屬希望疫情穩定再入宿,結果不斷推遲。」
按目前機制,長者若拒絕入住被分派的宿位,需要重新輪候,若要延後入宿,或希望更改選項,則需要社工撰信「求情」。此外,因為防疫限制而取消住院,把長者接回家的個案也非少數,李輝說,「每家院舍都有接近百分之二至三的個案退宿。」她指每當有院舍爆疫,或是長者曾經入院,都會有家人詢問「可否暫時退宿」,無奈政府有既定程序,無法「留位」。同時,有輪候到院舍的長者因為拒絕接種疫苗,未符合疫苗通行證標準,只好轉為「非活躍」個案。
李輝形容安老業界正處於「冰河時期」,以往不論是資助院舍、買位院舍,甚至非政府組織(NGO)營辦的安老院舍,入住率都高達八成,惟現在大多院舍入住率只有六成半至七成,可見供求分配不均。
逾萬名長者離世 輪候時間未減
據了解,長者在正式入住院舍前都會再作身體狀況評估,確保院舍能夠提供適切的照顧。李輝指,疫下長者身體狀況變化較往常快,或因而加長院舍輪候時間。當長者身體變弱,所需要的宿位級別不同,就要重新配對。
可是,隨着轉為「非活躍」個案及延後入宿的長者人數上升,再加上第五波疫情有逾萬名長者離世,理應能夠稍微縮減院舍輪候時間,現實卻未似預期。據社署公佈數字,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十月的護理安老宿位平均輪候時間,一直徘徊在十八至二十一個月不等,只有四月單月跌至十四個月的水平。社署指資助宿位的平均輪候時間會受到許多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服務名額、輪候服務人數,以及申請人對編配的院舍是否有特定要求等。
有業內人士認為排隊的「活躍」個案變少了,短期內應會加快輪候,質疑社署人手不足未能應付宿位編排。香港安老及復康服務聯會主席李伯英直言,不論「居家安老」或院舍服務都被「凍結」,「人手問題加上疫情影響,所有服務都『卡住了』,只能提供有限服務。」他說長期依賴輸入內地勞工也非良策,建議政府考慮加快「補充勞工計劃」的申請期,並在人力資源方面下工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