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六位女學生主角之一、從未出席宣傳的阿聆,在一本周刊撰寫萬字文,稱由始至終不同意《給》以任何形式公映,說2021年12月校內首映前半年至數月前才首次接到通知有公映的打算;校方和拍攝團隊從來沒有給予她觀看的機會,並在沒有知會情況下把final cut(最後版本)送往電檢。
阿聆與校方交涉,校方2021年12月校內首映後,稱要得到全部六人同意,游說她們考慮對外包場放映及草擬新一份同意書;校方到2022年6月更改說法,指十年前她們的家長所簽署的「通告」同意書,已賦予攝製團隊公映的權利;同年10月再稱已簽署發行商,不論她能否接受,公映事在必行。她透露,當時校方、導演及監製等指已尋求法律意見,如她繼續阻止或會有法律責任,稱她成年後仍有繼續參與拍攝,是給了silent consent(沉默認同);她炮轟校方朝令夕改,由以學生意願出發,到只用法律角度去解釋問題。
不滿被指有「合約」 須負法律責任
另一位主角阿佘亦不滿無份看final cut就被告知已送電檢,又提到團隊以「狗仔隊式偷拍」她吸煙及其男友的鏡頭,直言不太好;就片中形容有幾位女學生在中三、四時拒絕拍攝為「反叛」,阿佘認為是一種怪責。她批評張婉婷自言「樹窿」屬一廂情願,說自己一蚊都無收、幫她們拍了好久,「個人覺得有少少(情緒)勒索」。
張婉婷昨晚解畫,指對方應允將紀錄片參與電影節及包場放映,「佢阿爸話佢已平伏咗情緒,見到反應咁好,咪覺得差唔多時間公映囉。」她承認阿聆未有簽署最新一份公映同意書,但10年前各人均有簽署同意書,該份同意書包括同意可以包場等,估計阿聆理解或有不同。
英華前校長:自己責無旁貸
剛被港府委任為「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成員,張認為與電影爭議是兩回事,不擔心影響她或香港的形象,又認為自己身為導演,「責無旁貸,有誤解,為做得不好負責……努力搞番好,同啲女仔做好溝通。」又指「人係緊要過電影,決定暫停上映。」她哽咽向所有幫過《給》片這個大工程的人,感謝又抱歉,但無對阿聆道歉。
英華前校長李石玉昨晚透過學校社交媒體發文,就影片爭議深感抱歉,指自己作為紀錄片計劃的發起人,實在責無旁貸。她形容學校經歷極艱難時期,期望以愛心、信心、盼望和包容來承載挑戰,讓各方好好溝通,作合適處理。她補充,校方會繼續關心受影響的同學,亦與張婉婷導演及校董會達成共識,決定今日起(6日)開始暫停公映,讓各方有時間釐清問題,商討合適處理方法。
《給》在2月2日正式上映,單計優先場累收751萬票房,電影早前已奪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獎的殊榮。張婉婷曾說,希望電影票房,可以籌款為母校建泳池,免學妹要離校走上走落去泳池習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