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擊各個行業,連到私家診所的診症人潮亦大幅下降,與市民懼怕到診所感染疫症有關。家庭醫生關嘉美對本報說,多了病人感到身體異樣加劇才願意求醫。她憂慮患慢性疾病的病人若不主動監察病況,「等到爆煲先嚟睇」,將對健康有深遠的負面影響。她指,疫情奪去五十多人的性命,嚇怕不少年長病人覆診,最近上班都要應付「大鑊嘢」,包括病人情況變得十分棘手,錯過了適時斷症和治療的機會。
關嘉美舉例說,數月前一名七十多歲的婆婆致電診所,詢問她為何小便「屙血」,婆婆害怕前往診所問症途中會沾上病毒,故自行服用抗生素,稍為止血;直至上周,婆婆下體開始出血,驚覺事態不妙,遂到醫院檢查,她接受「刮宮」(即抽取子宮內膜組織)化驗及照X光,發現子宮懷疑生腫瘤,情況令人憂慮。關指出,該婆婆未能分清流血的位置,延遲數月才求醫,憂慮其體內癌細胞擴散,加重病情。
另一個延遲診治的病例,涉及一名育有兩名子女、並不打算再次生育的媽媽。關說,該孕婦已植入子宮環作避孕,卻意外懷了第三胎,當她接受診症時已懷孕十數周,直至下月才約見公立醫院醫生,以判斷能否接受終止懷孕手術。關續指,公院部份非緊急手術因疫情而暫緩,該孕婦或選擇誕下第三胎,其家庭規劃將大受影響。
私醫生意恐暴跌八九成
香港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表示,疫症肆虐,市民憂慮外出會感染病毒,少求診私家診所,估計私家醫生生意暴跌八至九成。即使部份私家診所轉介政府免費的病毒化驗,楊超發坦言,對私家診所生意額「幫得好少」。關嘉美補充,就算是花費長者醫療券,或進行由政府提供的免費大便隱血測試化驗,也絕少人登門檢症。對於因延誤診症而帶來的「後遺症」,她坦言極為憂慮,因為市民「被迫接受了抗疫『新常態』,無埋大部份娛樂,出現抑鬱、睡眠欠佳及湧現大量負面情緒,對精神和肉體,都會構成好嚴重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