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財困的海洋公園,去年五月獲政府注資五十四億元延續營運一年,昨天公佈「重生方案」,未來市民入場毋須購票,可以進入連駁港鐵站的山下園區「海濱樂園」;屆時私人公司將承辦餐飲、零售及消閒等服務,亦會安排免費的文化表演等。海洋公園公司董事局主席劉鳴煒冀給予市民一個全新體驗,因為海洋公園的特別之處在於「有很多空間,很多大自然。」
外判一半設施
至於收費項目,包括園方將外判的水族館、熊貓館、旋轉木馬及山上園區;自家經營的「動感天地」機動遊戲亦需收費。遊客須在山下纜車站和列車站入閘,戴上電子手帶或用QR Code付費。整個改革計劃預料需時兩三年,屆時園方僅剩下最多四成自行經營,超過一半面積將會外判。
此外,「海洋天地」大部份機動遊戲要「退役」,海洋劇場的海豚表演亦會取消,劇場會化身成另類表演場地。公園亦會善用大自然的環境,開拓新的遊樂設施,如搖桿車及空中滑索等,又會舉辦健康主題活動等。另外,改革會配合「躍動港島南」發展,興建兩個碼頭連接南區,帶動生態及文化旅遊等。
商經局局長邱騰華強調,海洋公園不能只做「主題樂園式或大規模機動遊戲式的一個公園」,而是應該盡量減省殘舊的設施,發掘更多本身的優勢,包括景觀、山勢、海岸線及保育教育工作等,帶動本港經濟發展,成為具特色的休閒及度假地方。
至於政府給予公園的財政支援,公園去年因疫情有二百三十七天被迫關門,政府宣佈撥出一筆過十六億七千萬元非經常資助,未來四年間也會撥款十一億二千萬元,資助教育保育活動,合共注資逾二十七億元,免息以往貸款的利息及延長還款期,助海洋公園減輕債務負擔。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指出,港府沒有詳細交代撥款的實際用途,亦未提到新營運模式效益,擔心公園若未來五年仍會錄得虧蝕,港府要再次「泵水」,認為不少市民均十分關注公帑會否被浪費。港專業教育學院酒店及旅遊系首席講師黃家榮則指,有關模式有助吸引人流,特別是家庭客,希望公園保留套票或一日票以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