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區第二日,當局繼續「洗樓」以找尋「漏網之魚」;由於商舖、便利店等都沒開門,有居民一度投訴物資短缺,批評政府考慮不周詳。
已檢測居民登記離開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指出,行動中有逾七千人接受檢測,發現十三人染疫,涉及九個家庭。患者分別居住在早前有污水檢測陽性的吳松街五號、新填地街、廟街等,部份人住在劏房。由昨晚六時起,政府容許在「受限區域」內已佩戴手環和取得陰性報告的人士,在指定的出入口離開該區域,目標在凌晨零時前可取消限制。居民昨傍晚六時起可登記後離開,有居民馬上外出買日用品及晚餐,因只吃杯麵不夠飽,更有居民形容過去一日猶如「坐監」;亦有商戶在解封後營業。
470戶無人應門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圖右)指在「受限區域」內為約三千六百五十戶進行家訪,其中四百七十戶無人應門,可能已搬走,強調當區人口流動性高。職員會在有關單位的門外張貼告示或圍封,若有人打開門而弄破告示,便會得知有人在家。就有居民反映求助熱線未能接通,亦有長者苦候熱食多時,徐英偉指會檢討安排。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向本報指,今次圍封行動的直接及間接成本均遠高於其他群組的檢測,認為擴大檢測範圍更有成本效益,否則再拖下去會拖垮經濟。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認為若區內個案有雙位數字以上,隔一星期後應要做第二輪檢測,但第二輪未必要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