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何鴻燊認知神經科學教授黃俊文領導的研究團隊,聯同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及林鴻生,研究利用腦電圖測試去預測嬰兒長大後的語言能力水平。團隊由二○一七年起招募了一百一十八名十二個月或以下、家庭以中文為母語的嬰兒,安排他們接受腦電圖測試,檢查他們在看護人抱着睡覺的情況下,神經系統會對中文語句聲音作出甚麼反應。
早期介入治療效益最大
約一年半後,相關幼童均懂得利用口語溝通,研究團隊便安排一次語言測試,評估他們的語言能力水平。團隊其後綜合及分析腦電圖及語言能力測試所得的數據,構建出一套個人語言發展預測計算程式。
團隊指,由於語言能力與精神健康、行為調整、學業成就及就業發展密切相關,語言能力不佳或會對個人及社會帶來長遠負擔。在沒有任何介入的情況下,語言能力會相應地平穩發展——兩歲時語言及溝通能力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兒童,到十五歲時依舊會處於同齡兒童平均水平以下。由於年幼兒童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最大,早期介入是改善語言能力,以及預防語言障礙的有效方法。愈早介入,其效果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亦愈大。
黃俊文表示,口語發展始於嬰兒分辨語調細微分別的能力,例如廣東話中「媽」及「馬」的不同聲調。掌握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如何編寫及區分語音,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去預測早期語言發展水平。由於嬰兒未能說話,團隊無法利用行為方法可靠地衡量其語言發展的進度,因此簡單的腦電圖測試是最合適的選擇。
林鴻生稱,團隊希望上述腦電圖測試及預測演算法,將來可納入新生嬰兒聽力普查測試,除檢查一歲或以下嬰兒的聽力是否正常外,更可以收集數據以評估日後出現語言障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