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日上午,記者在金鐘中信大廈的立法會議員臨時辦事室見到洪雯。當選新一屆議員後,洪雯幾乎沒空閒時間,連休息天也要工作。她坦言:「從收到資料到開會,往往只有幾天時間,只能多花工夫。」
洪雯:「香港好open」夠膽交友
在貴州安順土生土長的洪雯,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同濟大學;二○○一年畢業後,來到香港大學讀博士,是較早一批「內地生」。她長期在大企業從事政策研究,如今是新世界發展研究主管。
回憶起學生年代,洪雯忍不住笑:「香港當時好open(開放),雖然我廣東話講得唔標準,但好快就夠膽同大家講,和本地同學都熟得好快。」
連偶爾來香港探親的洪媽媽,也能識到新朋友,「我媽不會講廣東話,但她都敢在附近公園join(加入)別人打太極。新朋友帶她一齊去元朗食盆菜、去酒店食buffet(自助餐)。甚至回到內地,我媽都會和她們打長途電話。」
這些經歷,讓洪雯對香港的多元包容,留下深刻印象,也是她選擇扎根的原因。
然而,過去十年,兩地衝突愈來愈明顯,二○一九年達到頂峰,讓許多人最珍惜的「多元香港」大受衝擊。
洪雯希望改變社會的撕裂狀態,去年終於如願以償,循選舉委員會界別,當選立法會議員。這位政治素人坦言:「如果不是香港選舉制度的完善,就算我有心出來選,都很難選上。」不過,她也相信,「當選的『港漂』,都是『有識之士』,會給議會帶來新氣象。」
嚴剛:推動內地居民免受歧視
本屆立法會迎來近三分之二的新面孔,除了洪雯,嚴剛、譚岳衡、孫東和張欣宇這四名議員,均具有濃厚的內地背景。招商局港口副董事長嚴剛認為,在愛國者治港之下,新一屆議會沒有以往那種政黨對立的「拉布文化」,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香港謀福祉,「只要初衷在,現在的議會文化就是健康、上進的。」
作為中資企業的代表,嚴剛關注內地來港人士的狀況,他告訴記者,部份內地來港人士在假期、薪酬等方面遭受歧視,無法和香港市民享受同樣待遇。他已就此問題,與平機會討論,推動盡快落實內地背景居民免受歧視的制度。
作為「資深港漂」,洪雯注意到「港漂」人數增多,會令本地面對更多競爭壓力。她不斷思考如何促進本地發展,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以及協助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從根本使香港整體受惠。
「我是用香港人的身份,而非港漂的身份在立法會工作。」洪雯說,她每天都收到各種求助信,但不會區分求助人背景,只會專注對香港整體有益的議題,「所以哪怕我的廣東話唔正,但都堅持在立法會講,我好想讓大家見到,我為本地貢獻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