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的創新能力,排名全球第二,可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在科技創新方面極具發展潛力,而香港有能力為此作出重大貢獻。
香港具國際都會及
通往中國窗口之獨特優勢
段教授表示﹕「香港擁有多家世界一流的大學,具備雄厚的創新及科研實力。在世界最佳留學城市排名中,香港在大中華區居首位、世界排名15位,而北京排名第25位、台北27位、上海37位。這項優勢直接及間接地讓國家受惠,一方面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來升學,同時亦為內地學生提供一個區內極為理想的國際化學習環境。香港的優勢不限於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具備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完善的法律制度、肩負國際都會及通往內地窗口的角色,是發展世界頂尖教育及科技樞紐的中心之一,有助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引擎。」
段教授指出﹕「在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上,人才培訓和招攬是其中一項成功的重要元素。政府在最新推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Global STEM Professorship Scheme中投放20億元,旨在透過資助,讓本港的八家大學能夠開出一些較具競爭力的聘用條件,吸引國際優秀的學者來港,進一步推動本地大學在創科教研活動方面的發展。同時,亦成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積極促進本地大學與世界頂尖院校及科研機構,共同在科學園成立研發中心及實驗室,期望把科研項目於香港落地,日後可以產業化。」
段教授認為,香港要吸納國際創科人才以應對未來瞬息萬變的挑戰,可以推出類似國際最負盛名的國際獎學金項目。同時,他亦指出:「最重要是國際學生畢業後能夠繼續留港發展,可以參考國際教育地區的入境政策,放寬優秀非本地生在香港畢業後留港工作的條件及限制,從而讓他們填補核心技能的空缺,為本地經濟作出貢獻,進而為大灣區創科發展提供動力。」
中大開創教育先河
進駐灣區深耕十六載
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引擎,為區內提供世界級的科研生態系統,將大灣區及全球各地的專業人才聯繫成一個堅實的網絡,有助加快珠三角各地產業轉型及受惠於區內的經濟融合。段教授直言﹕「過去16年,中大與大灣區建立緊密聯繫,跨境協作日趨深廣。過去數年,大灣區創科和研發的領域獲巨額資源,進展驚人,加快對創科人才的需求,也促使創科成為一場接力賽,儘管第一棒跑得好,還需好好地把棒交給隨後的接棒人,才可以在終點勝出。人才是創新的必備條件,本地大學為大灣區培育頂級的創科人才,並跨境設立校園分部和研究機構,對擴充大灣區的高等教育資源、啟動基礎與應用研究的生態系統帶來一定裨益。」
香港高等教育具備一定優勢,要持續發展成為充滿活力、開放、包容和世界領先的大學體系,院校建議加強研究及創新能力,發展知識型經濟及擴大與業界或公私營機構發展校企實習課程模式,以提升本地畢業生及企業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