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專欄|韓詠紅:二十大政治大年看中共的"穩"

更新時間:19:25 2022-09-15
發佈時間:04:50 2022-09-16


在公眾視線中隱身半個月的中共政治局常委,到本星期三(17日)已紛紛公開現身,顯示獨具中國特色的“北戴河時間”暑期休假結束。
過了“北戴河時間”這個坐標後,中共高層將聚焦今年最重要的政治議程——確保二十大順利召開,完成各項關鍵的人事案以及二十大報告的審議與定稿。許多人推測中共二十大將在10月召開,因為11月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信將赴印度尼西亞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並可能舉行中美元首峰會。這個時間點,距離現在只有約兩個月。
今年的“北戴河時間”落幕後,習近平是在本星期二下午在東北亮相。習近平到了遼寧省錦州市考察,第一站是遼沈戰役紀念館。按照中共軍事史,遼沈戰役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的首戰,在遼沈戰役前解放軍還打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長春圍困戰。雖然習近平自上任以來,已多次參觀各地的革命紀念館,包括在2017年十九大結束後不久,就參觀了紀念國共“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的紀念館,但在兩岸關系高度緊張的此時,他這次參觀行程中包含的兩岸問題畫外音,依然引人關注。
比習近平的活動更早一天見諸官媒報道的,是中共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星期二在深圳視察,並主持召開廣東、江蘇等六省省長視訊座談會,要求經濟總量接近中國半壁江山的六個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
在習李之後,中共政治局常委栗戰書、汪洋、韓正17日也分別參加外事活動或主持會議與座談會。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則在更早的13日,在三亞市調研指導防疫。
此前,中共高層最後一次集體亮相是在7月31日的八一建軍節招待會。7月底那一周,他們的日程異常緊湊,例數下來包括:7月25日是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26日是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開課——為二十大報告定調;28日是政治局會議、中美元首通話,再到31日的建軍節招待會。很顯然,高層當時密集完成日程,好進入大約兩周的休假模式。
這期間,海峽兩岸發生了舉世矚目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危機,中國東部戰區在佩洛西離台後舉行了猶如武統前奏的“鎖台”軍演行動,接著中共發布史上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明言北京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以非和平方式處理兩岸問題。
這一波波的應對,在中共高層全未亮相的“北戴河時間”裡,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猶如一套一套劇本早就備好,隨時執行。從效果看來,北京精細評估了成本與得失,包括避開與美國直接衝突,卻在對台的軍事、經濟、政治威懾與制裁方面毫不松手,一舉改變台海軍事平衡現狀。
這種節奏發生在二十大政治大年,凸顯中共幾乎達到了它一直積極追求的穩定。經過10年布局,最高層集中與鞏固權力的工程已近乎完成,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本周也撰文提到,中共總書記將在二十大後連任已經無須懷疑。
而且,與一些美國評論人此前用來勸阻佩洛西訪台的說辭相反,佩洛西訪台造成的危機非但沒有暴露中共在二十大前的脆弱,反而是加固了最高層在國內的威望,讓總書記的連任更無懸念。這個“穩”的態勢,如果與10年前中共十八大前中國流言滿天、有高官投奔美國總領館、有政治局委員突然落馬的情況做對比,人們就能看得更清楚。
那麼,中共二十大前還有什麼懸念與任務?這一方面是其余的人事布局,其次是迫切的“穩經濟”難題。習近平到遼寧為振興東北打氣,以及李克強在深圳考察,都是為了預防當前嚴峻的經濟、樓市、青年就業等諸多問題,一不小心就演變成政治問題。
在7月26日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為二十大定調為:科學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共和中國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五年前,中共十九大定下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期目標,在這個不變的大前提下,二十大將重點謀劃未來五年的任務。
二十大報告對台海局勢的評估與提出的因應舉措勢必引起各方關注,尤其是二十大報告是否會對武統定下時間表。從目前的形勢看,兩岸和平統一的機會已然十分渺茫,但是北京若能維持政權穩固與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就還能選擇“以戰止戰”,即再實施類似“鎖島”軍演等,抑制住兩岸形勢再往台獨的方向發展。若是如此,東北亞還能享受多幾年和平。
在這個問題上,台灣社會與政治主流也有角色。其實,對於台海危機的危險性與北京所謂“紅線”的嚴肅性,一些美國人或許有些“夢游”,但是作為第一當事方的台灣政治主流應該是清醒的,真正大難臨頭前相信他們將踩剎車,人們所擔心的是,屆時為時已晚。
 

作者韓詠紅 原載於《聯合早報》2022年0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