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擊】食肆鮮風不足易爆疫 專家指僅增換氣量難減風險

港聞
更新時間:07:29 2021-03-03
發佈時間:07:11 2021-03-03
中式食肆煮食油煙較多,若未有定期清洗隔塵網或影響抽風效能。
中式食肆煮食油煙較多,若未有定期清洗隔塵網或影響抽風效能。
爆發群組感染的「名潮食館」,店內鮮風量僅達牌照要求的三分一,懷疑是爆疫原因。然而,事件揭示的食肆鮮風量不足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有熟悉食肆通風工程業界透露,部分樓底較低的食肆,礙於空間不足,通風管道闊度或須縮減,加上食肆鮮有清潔隔塵網,兩者均會降低抽風量。為改善通風量,港府要求食肆每小時換氣至少六次,惟業界坦言,不少食肆的鮮風吸入位置設於後巷,甚至鄰近排氣管,質疑盲目加大換氣量,而非改善抽入食肆的空氣質素,未必能減低疾病傳播風險。 記者 郭增龍 陳倩婷

尖沙嘴商場K11 MUSEA食肆名潮食館爆疫,累計至少四十九人染疫,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日前到現場視察後,形容店內輸送空間的管道很窄,鮮風輸送量是牌照要求的三分一,情況並不理想。不過,通風管道過窄的問題或許並非單一例子,從事食肆工程顧問多年的劉小姐(化名)透露,通風管、電力裝置及消防系統均設置於天花板位置,如食肆樓底過低,或天花板有過多橫梁,均會導致空間不足,令通風管設計過於迂迴,甚至要收窄管道闊度遷就,「(通風管闊度)打個八九折都有聽過,結果即使抽風機馬力足夠,抽風量會比原本設計的數值小。」

倡註冊工程師檢查通風系統

  未有定期清洗隔塵網,亦是影響通風系統抽風效能的另一原因。劉小姐指出,相關情況對於煮食油煙較多的中式食肆,影響更加明顯,因油煙會積聚於隔塵網,阻擋空氣流動,惟目前官方指引僅要求食肆負責人定期清潔隔塵網,沒有硬性指標,不少食肆均未有執行。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指出,今次事件反映有商戶通風系統與圖則不符,建議當局日後在向食肆發牌或年檢時,由註冊工程師到場檢查及量度風量,確保通風系統合乎要求。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建議,由註冊工程師量度風量確保合乎要求。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建議,由註冊工程師量度風量確保合乎要求。
受空間所限,食肆或需從後巷抽入鮮風,有工程顧問質疑單單加大換氣量,未必能改善空氣質素。
受空間所限,食肆或需從後巷抽入鮮風,有工程顧問質疑單單加大換氣量,未必能改善空氣質素。
僅45食肆申報每小時換氣六次

  因應名潮食館的情況,食環署副署長(環境衞生)黃淑嫻前日表示,擬於本月中要求所有餐廳加強空氣流通,至每小時換氣最少六次,未達標食肆可加設符合規格的空氣淨化設備替代。事實上,食環署去年十月已推出餐飲處所換氣量自願申報計畫,惟至今僅四十五家持牌普通食肆及小食食肆申報其換氣量達每小時六次,另有四家食肆申報已裝設空氣淨化設備,均屬曾爆疫的旺角帝京酒店餐廳。

  翻查資料,食環署目前要求食肆每人每小時可獲供應的新鮮空氣不得少於十七立方米,數值與國際通風標準要求的餐廳通風量相若。劉小姐指出,根據食環署要求,目前餐廳一般約有每小時五次的換氣,如要增加換氣量,等於要重新設計及安裝換氣系統,成本與重新裝修無異,她估計絕大部分食肆會選擇安裝空氣淨化機。

盼獲資助添置空氣潔淨裝備

  叙福樓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傑龍認同,按照現有食肆牌照要求換算後,每小時的換氣量約達四至五次,而食肆興建時的工程標準一般均會高於法例要求,相信有不少餐廳可達換氣六次的水平。他估計,聘請註冊承辦商做通風設備認證並購置空氣潔淨裝備,或需花費數千至逾萬元,他稱業界受疫情影響已損失慘重,要再增額外支出亦相對困難,加上擔憂付出新資金後,又因疫情發展被要求停業,期望政府可以資助飲食業界。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認為,全港逾一萬六千家餐廳須於短時間內進行工程,改動前亦須先提交圖則,時間不足之餘,亦擔憂註冊承建商人手供不應求,並期望食環署就空氣淨化設備提供清晰指引,讓業界得知哪些裝置符合規格,方便食肆自行購入。

抽氣口置天井後巷恐吸廢氣

  此外,業界亦質疑加大換氣量能否減低疾病傳播風險。劉小姐坦言,不少餐廳礙於業主反對,只能將通風系統的抽氣及排氣口,設於天井或後巷位置,「最近專家不時提到天井設計傳播病毒,食肆的抽風設在天井,加大抽風會否令風險更大?」她續說,有食肆因面積細小,令抽氣及排氣口的距離接近,食肆抽氣口變相將剛排出的廢氣重新吸入。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系主任梅國威認同上述情況或有機會發生,並指出目前政府對新鮮空氣的定義不清晰,不過,如食肆換氣量增加,可減少病毒接觸人的時間。

  就政府要求食肆安裝空氣淨化設備的情況,源栢樑認為,紫外光消毒機未必能消毒每一處的空氣,若配備高效率空氣微粒子過濾網的儀器則可抽入室內空氣,確保空氣被過濾,達到近乎鮮風的效果。但他提醒室內人流多易有短距離傳播,即使空氣質素改善,亦須在食肆內保留適當社交距離。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