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接種率低難言互通 疫苗護照須多管齊下

港聞
更新時間:06:46 2021-04-14
發佈時間:06:41 2021-04-14
港府最新提出「疫苗氣泡」的概念,望吸引更多市民接種新冠疫苗,以放寬食肆、宴會等限制。有學者認同可逐步放寬未復業的場所、小型社交聚會,甚至豁免部分群組強制檢測。而隨着新冠疫苗在多國普及,一本「疫苗護照」通行全球成最新願景,專家提醒應視乎互認的兩地疫情發展,以及兩地是否有緊密監控變種病毒個案,料疫苗記錄只屬輔助性質。不過有學者強調大前提是疫苗接種率須達一定水平,惟目前本港接種兩劑疫苗的比率仍低於人口的百分之五,實在難言互通,政府須提供切實的誘因才有望推高疫苗接種率。

記者 陳倩婷 林紫晴

全球各地翹首以盼的解封或不遠矣,逾半人口已接種新冠疫苗的以色列推出國內「綠色通行證」,允許已打兩針的民眾進入健身室、泳池等設施,英國最近亦宣布將試行疫苗護照,研究容許接種疫苗的人參與大型活動及進入酒吧。

高危組七成接種才再放寬

港版則有最新的「疫苗氣泡」概念,市民若接種兩針新冠疫苗,進入食肆、宴會及安老院的限制預料可逐步放寬。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認為,有關措施適用範圍應一步擴大,首階段放寬後可考慮重開娛樂場所,如容許停業的派對房等場所復業,更可進一步放寬強制檢測群組如地盤工人的檢測,但當局須視乎疫情調整措施。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則提醒需小心處理,若院舍長者未獲接種,即使員工及訪客有打疫苗,亦未能保護長者免於感染。他續指若要持疫苗接種記錄才可進入食肆等必要處所,只會引發不必要的爭議,應只限適度放寬小規模的社交聚會,待疫苗覆蓋率再上升,如長者及長期病患等高危群組接種率達七成,才有望更大規模的放寬。

過渡期需配合其他防疫措施

根據政府數據顯示,截至四月十三日,新冠疫苗累計接種逾九十一萬劑,其中只有約六十一萬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另外約三十萬人已接種兩劑疫苗。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直言,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相比,目前本港疫苗接種率偏低,百分比只得單位數,按照中大早前進行的研究推算,接種疫苗的人口預計會徘徊在百分之十至二十之間,「比較試行或已推動疫苗護照的英國及以色列,其接種率與香港的仍有一定距離。」

郭健安認為,本港若要以疫苗接種紀錄為通行證,大前提是接種疫苗比例夠高,否則將限制大部分人使用,最終形同虛設。在過渡階段,他指亦需配合其他政策,例如進入政府設施時,除了顯示疫苗接種紀錄,亦需動用「安心出行」程式或手寫記錄。

金冬雁指疫苗接種進度落後源於市民對政府無信心,亦有人擔憂疫苗副作用,他認為政府須提供清晰的數據與誘因。郭健安則認為,政府需採用溫和方式解說,提出疫苗接種者可享有「優待」,並非因無接種疫苗而設限,除了防疫上的考慮,亦讓市民從自身角度決定接種與否。

惟金冬雁補充數據反映科興疫苗保護率僅約五成,與復必泰疫苗約九成有一段距離,難以確保進入處所的人均有足夠抗體,建議政府盡早研究接種科興疫苗的人士需否打第三針或加大疫苗劑量。他續估計科興疫苗或供過於求,促政府增購更多復必泰或其他品牌疫苗予市民選擇。

須制定權限保障私隱

不過對不少被困逾年的港人而言,出外旅遊才是最大的心願。國泰航空及香港航空先後測試電子健康護照,以手機應用程式查閱乘客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但只限於特定航綫,且暫未涵蓋疫苗接種記錄。歐盟則計畫於今夏推出「數碼綠色證書」,成員國民接種疫苗後可在盟國自由進出,但中國及俄羅斯製疫苗未獲認可。

要做到各地「自由行」,梁子超認為疫苗護照只屬輔助性質,源於開放旅遊最大的風險是變種病毒或藉機輸入,可能引發本地傳播,「輸入個案會令疫情難控制,正如香港由去年六月引發第三波至今,本地傳播仍未截斷」,他形容後果可謂災難性。他又指與其他地區互通前需觀察數項條件,包括兩地的疫情趨勢是否相近、疫苗接種率、兩地互認的疫苗種類,以及當地是否針對變種病毒有嚴謹監控,「係你情我願之下先互通。」他列舉出新加坡、澳洲或紐西蘭等地,均屬值得考慮互通的地方。

初設半年有效 再逐步延長

疫苗護照亦引發對個人私隱的疑慮,美國白宮表明為保障國民私隱而不推動疫苗護照,另一邊南韓及新加坡則計畫引進區塊鏈技術認證系統,防止偽造記錄或泄露個人資料。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區文浩認為,港府日後若利用疫苗護照作通行之用,必須做好訪問控制,即制定權限,例如只容許出入境部門使用。他又建議,將資料加密儲存於手機中,當市民展示相關標籤時,有關部門才會與區塊鏈中配對資料,以保障個人私隱。

隨着不少變種病毒個案從外地輸入,郭健安也關注疫苗護照將如何對應各種變種病毒,「假設如本港所接種的疫苗未能有效抵禦變種病毒,疫苗護照政策是否需要叫停?是否繼續用現時有效的抗疫方法?」本身是病毒學專家的金冬雁認為疫苗已能應付變種病毒,只是對巴西變種病毒效果略差,料不足為慮,他建議疫苗護照推出之初可設定有效期為六個月,之後逐步延長至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