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倡考慮消費物價指數數據 以方程式調整最低工資

港聞
更新時間:22:54 2021-05-23
發佈時間:00:01 2021-05-24
最低工資實施10年,今年首次因最低工資委員會未能達成共識,最低工資凍結在37.5元。最低工資的調整一直由勞資雙方在委員會「傾出來」,並遞交報告予行會作最終決定。本身為觀塘區議員的民建聯人力事務副發言人顏汶羽建議改變做法,倡議應以方程式調整最低工資,而方程式應加入消費物價指數等作調整。他指由於相關數據已經存在,變得可預視,社會可計算金額,對商界來說可減少人力資源的不確定性。

計及今年,最低工資「兩年一檢」已先後完成5次檢討,前四次都有調整,增幅徘徊在6%至8%的水平。不過,去年低資會並未就第五次調整達成共識,一方堅持要上調,另一方則認為經濟不景,更應下調最低工資。最終大多數委員的共識是未能支持調升最低工資並建議凍結,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亦通過凍結的做法。

顏汶羽預期,當失業率上升,勞資雙方爭議會不斷變多,建議改變最低工資的調整方法,變成方程式,程式就加入消費物價指數等函數調整,並參考工資中位數水平以確保最低工資水平,跟隨勞動力作調整,以「一年一檢」,並允「可加可減」。他認為好處在於免除勞資協商,不用雙方爭執。

此外,顏汶羽又認為可降低不確定性,數據已經存在,變得可預視,就像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方程式,社會可用方程式計算金額,對商界來說可減少人力資源的不確定性。「不是要製造一個方程式(最低工資)一定要上升,我要強調方程式可以減,當經濟轉差,最低工資可以跌,這才是保就業。」他稱,面對經濟逆境時,市民不能以減人工來找到工作,都是不理想的狀況,「建議方程式與消費物價指數掛勾,當社會出現通縮,最低工資都應下調。」

另外,港人普遍工時長,社會在10年前討論過設定標準工時,即使數年前標準工時委員會已向政府提交報告,社會仍就多個細節上沒有共識,包括最高工時,議題進度裹足不前。日前世衞生與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表研究報告,發現每周工作55小時或以上的人患中風的風險估計增加35%,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7%。

顏汶羽就主張應先制定最高工時,再劃出標準工時,他不諱言要從職安健角度出發,因劃好最高工時後,較易寫出標準工時。他傾向以劃一的最高工時時數,不細分不同行業,暫倡每周48至50小時作上限,但65歲過後,時間需要有所調整。顏透露,早前就不同議題寫出勞工政策倡議書,未來會與不同勞工組織和機構會面,了解各方看法,之後會將建議書提交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