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指內地新移民助緩解本港人口老化 高學歷人士無留港定居

港聞
更新時間:14:47 2021-06-09
發佈時間:14:34 2021-06-09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的研究團隊今日發表《內地來港移民分析:社會經濟地位的動態變化》研究報告。團隊發現,內地移民有助緩解本港人口老化及促進經濟轉型,惟新移民的身份經常被負面標籤,另有不少持高學歷的早期來港內地移民,並無在港長居。

有關項目由社區組織協會作委託,團隊綜合本港各部門總體數據,並利用2001年至2016年四次人口普查及中期人口統計5%的樣本微觀數據,研究內地移民居港滿七年後的社會經濟情況。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系主任鄭毓盛表示,移民政策在全球多國成為主導選舉的議題,而內地移民對本地的影響涉及多代人,並對本港的人口結構以及未來勞動供給影響重大,惟現時本港對移民的討論集中於短期影響,如福利開支等。

他強調內地來港移民的特徵近年出現顯著改變,收入和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認為內地移民具緩和人口老化和促進經濟轉型的作用,更稱若過去二十年沒有內地移民及他們在港出生的子女,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將更趨嚴重,未來勞動力所供應的20歲以下人口,亦會減少約四分之一。

研究顯示,2001至2016年間,只有初中或以下學歷的内地新移民的比例由70.4%減至52.2%;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的比例則由5.7%大幅增至19.5%;在2016年具有碩士學歷的比例更達8.5%,大幅超過本地出生人士的4.9%。在收入方面,内地新移民個人及家庭收入分別增加70.8%及45.1%,幅度較本地出生人士的55.0%及33.7%更高。

內地移民及本地人收入亦逐步趨同。以1997年至2001年抵港的男性內地移民為例,團隊透過加權的方法調整他們收入,發現他們的「調整後收入」與本地男士相比,2001年至2016年的差距,由10600元縮減至4300元;同期的女性差距亦由10300元降至6600元。鄭毓盛補充說,該時期移民大多經單程證來港,認為內地移民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對香港的長期貢獻,較居滿未滿7年有顯著改善。

然而,高學歷的內地移民未有長居香港的問題同樣引人關注。以1997年至2001年抵港男性內地移民為例,2001年擁有學士或以上學曆的達28.2%,五年後銳減逾半至14.6%。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席施麗珊指,內地新移民長期被負面標籤「由頭笠到落腳」,望社會各界可客觀審視新移民在香港的貢獻,並期望政府制定政策協助家庭團聚及融入社會。

團隊建議在單程證審批方面,政府應與內地商討加快讓適齡兒童盡早來港上學,並完善移民資料的搜集工作。對於內地移民受到歧視的情況,團隊認為政府可探討在立法層面上限制歧視行為的可能性,以及多舉辦文化交流活動,讓加深彼此文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