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拼合73公里海濱拼圖 吳永順盼還維港於民

港聞
更新時間:07:49 2021-07-26
發佈時間:07:45 2021-07-26
吳永順最近出新書,輯錄他十多年來所寫的建築、海濱發展經驗及見聞。
吳永順最近出新書,輯錄他十多年來所寫的建築、海濱發展經驗及見聞。
維港兩岸海濱近年變得色彩斑斕,吳永順是重要功臣。還港於民從來都是他的心願,三年前開始肩負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一職,他一直想盡辦法將一段段的海濱拼圖,逐一拼上,只希望終有一天將七十三公里維港海濱貫通。過去十多年,他總是馬不停蹄,不斷轉換崗位,但建築師這身分從一而終。回望當上建築師之路,吳永順尋回學生時代的興趣,數年前更重執畫筆,沾上水彩,一筆一筆繪畫出他所鍾愛的維港景色。 

日前相約吳永順到灣仔海濱,他提早抵達,在訪問前爭取時間視察海濱環境,拍照記錄。穿過連接灣仔碼頭的「粉紅通道」,幾乎忘記身旁都是地盤工程,吳永順邊走邊說:「我們等不到灣仔發展工程完結,才開放海濱。」

先駁通後優化 每段各有所長

  沿着灣仔臨時海濱花園及巴士站,走到灣仔北海濱長廊西段,眼前的海濱路段猶如戶外畫廊,展出本地插畫家的藝術作品,吳永順一直提倡的「先駁通,後優化」概念也不言而喻。維港海濱全長約七十三公里,相等於七十三個港鐵站的距離,他認為總不能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動工,「執到邊塊拼圖就邊拼,會發覺拼下拼下,開始變成一個整體。」這幅拼圖,在過去十七年間,已駁通約二十五公里。

  灣仔北海濱長廊,是吳永順喜愛的海濱模式之一,他亦不忘找個打卡位拍照留念,「它不是好sophisticated(複雜)的設計,但個管理模式好free(自由),啲野可以移來移去,啲人來踩單車、踩滑板、放狗,無人會理你。」問他最愛哪段海濱?他即笑說:「這問題即係問Mirror入面,我喜歡邊個。」

  思考數秒後,他續說,「(每段)各有所長、各有特色,同時屬於一個海濱。你一路行,總會找到你所愛。」他坦言,上任之初,不懂得介紹維港兩岸海濱的特色,但今天已夠膽說出,「起碼𠵱家我們有一個方向,做出一些成績、駁通一些地方,同埋我們有個時間表、路綫圖。」

受恩師啟發走上建築之路

  維港海濱近年以「期間限定」模式,展出及推廣不同本地藝術家的作品,這意念原來源自吳永順的中學美術老師。「他過身前一年,我們傾過電話,是他叫我在海濱promote(推廣)多些藝術 」,他語帶哽咽地說。

  這位恩師對吳永順影響深遠,除了教他一生受用的色彩理論及描畫技巧,亦讓他知道原來港大有建築系,讓他踏上建築師之路。他們彼此的師生情,亦令人動容,「有一日我收到一個來自加拿大的郵包,入面裝着我四十年前畫的畫。原來他一直都keep(保存)住我的畫,由英皇帶到何東,再移民去加拿大。」

  四十年前的畫作重現眼前,令吳永順大感意外,回憶即時湧上心頭,「這張是一九七九年畫,那張是一九八○年畫的,真係好感動。」他憶說,港大一九八四年的一場火,將他在學時期的作品統統燒光,沒想到恩師早已替他拾遺,在數十年後交還給他,「最得人驚的是,好似畫得唔係好差,第二個諗法就是,自己好似無咩進步。」


重拾水彩畫筆 繪畫維港舊香江

  數年前,吳永順重遇從加拿大回港的師兄游榮光,二人皆師從水彩畫大師靳微天,對方現已成為著名水彩畫家,「他是我同門師兄,他三十幾年係咁畫,而我畫了幾年就擺低,做了第二樣野。」在社會營營役役多年,他突然想起中學時代的自己,想念那個只喜歡畫畫的自己,「我走了第二條路,做建築師,但又多事,在社會做好多工作,做學會會長,又做海濱、土地供應,又寫評論。好似與以前中學的我比較,變成第二個人。」

  吳永順於是拾回重執畫筆的勇氣,趁師兄每年暑假回港時,把握機會學藝。很多人問他這麼忙碌,何來有時間畫畫,他笑着回答:「係儍嘅,唔pick up(重拾)亦有好多理由,但師兄只回來一個暑假,咪由嗰度開始囉。」

趁着周末及長假期,吳永順都會手執畫筆,沾上水彩,繪畫維港及舊香港景觀,在畫紙上穿梭古今。

  一年前吳永順獲邀出書,總結他多年來寫下的散文,以至周遊列國考察的所見所聞,並從近幾年畫下的一百多張水彩畫中,精選幾幅作插圖,包括已拆卸的囍帖街景色,「因無辦法回到過去拍照,所以我索性將那畫面畫下來。」

  「這本書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多東西在交織。有我的畫,有我做過的項目,有些特別有感覺。」在吳永順眼中,建築、地市設計、土地發展、海濱規劃向來互相交織,譜出一首交響樂,奏響他的一生志業。

一生志業交織成書 記載所思所想

  過去十幾年,他總是不斷轉換崗位,卻從未忘記做建築師的初心,「這是由無到有、實踐夢想的過程,中間簡直是『攞你命三千』,而大家只是見到結果。」比起吹噓自己的成果,他更希望談談背後的故事。

  作為建築師,吳永順總有很多話想說,於是將所思所想書寫下來,「我聽得最多的是:你講出來,你唔驚㗎?」他笑說起初沒有想太多,往往都是事後才驚覺。幸而這種率直,沒有為他帶來麻煩,他的聲音也讓政府聽得見,逐少帶來改變,「雞蛋不一定要撞高牆,我會看看牆上有沒有隙縫,然後『攝』出去。」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