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周記|不怕北交所 最怕守株待兔

港聞
更新時間:06:47 2021-09-06
發佈時間:06:39 2021-09-06
上星期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將會設立北京交易所,香港人自然關注香港的股票中心地位會否被削弱。內地加快開放和拓展國際市場,目的不在於取代香港,而是要拉動經濟和產業升級,在不同城市大力挺下,中央提醒香港「慢進也是退」,就是這個道理。

一連六日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周四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透過視像發言,宣布在北京設立中國第三家證券交易所,主要是服務中小企。一向以來,中央都注重扶持中小企,例如定向降準等金融措施,就是希望中小企能夠受惠。中小企僱用人員總數多,是勞動市場的基礎,成為推動社會繁榮的重要環節,故此中央一向扶持中小企不遺餘力。

新三板優化有國情需要

香港作為紐約、倫敦外,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今年上半年,集資額,更是全球第三。北京設立證券交易所消息公布,港交所股價略為下滑,市場人士自然議論新交易所會否削弱香港金融地位,甚至擔心中央是在鋪路替代香港。

內地現時有上海和深圳兩個股票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市值規模已經超過香港成為世界第三的金融中心,但性質與香港對外完全開放不一樣,將來的北京交易所相信同樣是「內循環」模式,所以多設一家交易所去打擊甚至取代香港的想法很難站得住腳。有這種看法的人,實在把香港看得太重,罔顧了現實。

北京要開設交易所,是國情上有需要。上海交易所總市值大,主要是有巨型國企股掛牌上市,同時有創業板。在深圳交易所掛牌的以民企較多,不少是創新科技公司,另外還有一個科創板。現時,北京還有一個「新三板」,是第三個全國性提供股份轉讓的場所,主要是服務一些規模較小,尚未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的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新三板」於二○一二年成立,原來是指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系統進行轉讓試點,掛牌企業均為高科技企業,所以叫做「新三板」,隨後逐步開放予非科技公司。北京交易所,其實是將「新三板」升格,讓小微企,特別是科技公司能夠更方便集資,也有振興鄰近地區產業的作用,可見三個交易所都各有定位,各自發揮作用。

香港與內地股市不同和最大優勢,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過去一直是中國對外主要視窗,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全球超過七成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由香港處理,提供的離岸人民幣投資產品種類全球最多。香港能夠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優勢主要是港元自由兌換和流通,資金來去自如,法規與國際接軌,國際銀行與保險業務都非常發達,國際性相對內地強得多。

內地近年大力發展「內循環」,有港人關注香港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有政經猛人認為,香港作為中國與國際之間的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相信在可見的將來仍然非常重要。中央正大力發展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這是香港前途關鍵所繫,要繼續保持本地的競爭優勢,就要研究如何能夠連合大灣區的發展。現時,大灣區有不少地區都與香港的大學合作發展,中文大學(深圳)於二○一四年正式啟用,到現在發展良好,今年初已簽訂協議在龍崗區開始附屬學校,另外,港大、理工、科技大學、城市大學和浸會大學等都在深圳、廣州、東莞和佛山等地開設分校。從國家的整體規劃,香港如果能夠充分與內地融合,其實未來會有很壯闊的發展空間。猛人舉科大落戶廣州南沙為例,指過去科大在科研和商科做得不錯,但本地沒有工業基礎提供商業化應用的土壤,落戶南沙後可以優勢互補,前景值得看好。

與國際接軌機遇仍多

猛人坦言,香港未來關鍵不在於內地城市有競爭,而在於自己能否把握得到這些機遇。中國未來仍會在很多方面全力發展,在包括新能源、高新科技領域等,都希望能夠取得全球領先優勢,在產業升級下,如果香港守株待兔,優勢很快就會消失,但如果能夠同步向前,憑藉與國際接軌的特色,機遇就會愈來愈多。中央不可能因為顧及香港而放慢發展的步伐,不過,正如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講的:「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中國」,要記住就是不要麻痹大意,緊記「慢進也是退」。

所以,香港未來的發展,已不單是金融中心或者股票中心能否繼續保有的問題,而是香港在中國發展當中的角色,如何能夠有效擔當和充分發揮。

特約作者:陳約翰

全文刊《星島日報》專欄「港情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