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新冠康復者|氣促乾咳短暫失憶 新冠康復者現長期症狀

港聞
更新時間:09:31 2021-09-14
發佈時間:03:08 2021-09-14
部份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肺纖維化情況。 醫管局圖片
部份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肺纖維化情況。 醫管局圖片
新冠疫情回穩,近來病情嚴重的患者「清零」,不過本報追蹤多名新冠康復者,發現有重症者出院後一年,生活遠未談得上復常,仍受短暫失憶、氣促、易倦等後遺症困擾,試過駕車等紅綠燈的瞬間忘了目的地,也試過由地鐵站跑上地面,待20分鐘才喘過氣來。有醫生指這些屬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如英國最多康復者感疲倦或氣喘,本港雖未有全面統計,但約三分一病人都自言會疲累,失憶則較罕見,或與情緒焦慮有關。有康復者期望當局可給予更多支援,如加快安排後遺症者在公院專科覆診,亦可成立病友小組讓同路人分享情緒問題。

慈雲山去年7月成為「疫區」,在該區服務的民建聯成員、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主席何漢文同告染疫,治療期間曾因病毒量高踞不下需用重藥類固醇,留醫近20日方能出院。「起初不知何故聞到士多啤梨味,個多月後才消失。」他的視力亦曾受影響,「眼睛經常矇矇的,不知自己有無戴眼鏡。」醫生診斷為眼乾症,出院半年後好轉。

駕車忘目的地 開車蓋無記憶

不過上述都是短期影響,其他後遺影響則較長遠。何漢文受訪時憶述,出院後不時會有短暫失憶的情況,但康復一年後,情況未見改善。何在本月某日接獲住所停車場管理處的通知,其座駕車頭蓋被打開,原本以為被陌生人打開,但翻開閉路電視片段才確認是他自行打開,「未看片段之前,我靜下來回想了近5分鐘,完全記不起發生過的事,為何要打開車頭蓋。」

過去一年,他亦多次駕車期間突然忘記目的地,與朋友通話過後遺忘內容等,「自己會驚,會否愈來愈多同類情況發生?」何漢文先後於兩所公立醫院覆診及參與新冠患者康復情況研究計畫,惟醫生並未提及失憶的情況,求助中醫則指與血含氧量低有關。此外他自覺較以往更易疲倦,試過在會議中打瞌睡,反應亦較以前緩慢。

地鐡站上地面喘氣20分鐘

何漢文離院時,肺部有10%出現纖維化,至今仍不時感氣喘,「試過趕時間開會,從地鐵站跑上地面,最終需坐低20分鐘才喘過氣來。」要走樓梯的話,他走上約兩層就會喘氣。

另一個較間接的影響,何漢文出院後持續乾咳,服用止咳藥水一個月後出現尿頻,經家庭醫生轉介泌尿專科求診,被告知該藥可能傷膀胱,他最終持續求醫約九個月,至近日因情況有改善而停藥。

以上長期後遺症非何漢文獨有,醫管局臨牀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暨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分享道,其他地方的數據發現不少患者需經歷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最常見的即是疲倦,他引述內地的相關統計有多達6成康復者易疲倦,約兩成人感氣促。

英患者症狀持續至少3個月

翻查倫敦帝國學院去年9月至今年2月收集的50萬名患者數據,發現約6%、約2萬7千名患者的新冠症狀持續了至少3個月,其中有約3成人出現疲倦症狀,約8%患者則現呼吸困難。團隊推算當地有200萬人受新冠長期症狀影響,研究反映了令人憂慮的新冠長遠影響,惟現階段所知仍有限。

在香港,曾德賢指暫未有全面統計,但估計三分一甚至近半患者現疲倦,呼吸困難者則料少於1成。至於喪失味覺及嗅覺的人,多數會逐步好轉,僅一兩名失去味覺者未有改善,料病毒影響味覺神經需時修補。不過短暫失憶的問題在海外亦較罕見,曾德賢預料與患者同時受情緒困擾及休息不足有關。

曾德賢與團隊由去年初至今年4月,跟進過瑪嘉烈醫院約1300名康復患者,抽出167位肺部較差的病人定期接受肺功能測試,發現在出院後3個月,有4成6人的擴散肺活量不達標,不過情況隨時間有改善。出院後半年,減至2成6人不達標;到出院後9個月,已僅約1成7人未達標。連同其他肺部無轉差的病人計算,即約6%患者康復後肺活量低於一般人。
46%人出院3月肺活量不達標

要改善肺功能,曾德賢強調要從訓練入手,病人可接受物理治療和做深呼吸運動,訓練肺部擴張。何漢文目前忙於地區工作,他每日會抽40分鐘做深呼吸訓練及原地踮腳:「按中醫建議,動作可提升肺功能及增加血液循環。」他計畫短期內由市區搬入近郊,希望改善自己的運動習慣,並減低在密集環境居住的染疫風險。

本港近日疫情趨穩定,惟Delta變種病毒株仍在全球多地肆虐,曾德賢指外國數據顯示Delta患者較似上呼吸道感染,常見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痛等症狀,而本港錄得的Delta輸入個案則較年輕、多已接種疫苗,大部分人均無病徵,不需處方抗病毒藥物治療,與之前幾波疫情的患者截然不同。

但不可忽視的是,該些患者的CT值仍低於20,即病毒量相當高,而Delta傳播率可「一傳七」。曾德賢提醒,本港的病情嚴重患者雖已「清零」,惟一旦開關,而部分地方已實行與病毒共存時,定必有個案流入香港,屆時未接種疫苗的人士,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會是最高危的一群,他呼籲長者考慮打針以減重症及死亡風險。

記者 陳倩婷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