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教材評漫畫可信性 教師憂初中生難作答 有別教科書以往解釋

港聞
更新時間:04:11 2021-10-15
發佈時間:04:05 2021-10-15
修訂後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落實至中二級,教育局早前上載涵蓋宋至清代課題的教材。在「鴉片戰爭的背景」一節中,教材要求學生評論一般英國使團覲見乾隆帝漫畫是否可信,並以漫畫內容為杜撰為由,建議答案只有「不可信」,有別以往課本引用同則漫畫解釋中英貿易矛盾。有資深中史科老師認為,漫畫多用以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該題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知識,初中生難以作答。

當局早前推出第二輯「想.創——中國歷史學與教資源套」,涵蓋宋元、明、清朝代課題的自學單元教材及實地考察設計示例,供任教中二級中史科教師使用。在講解清朝外力衝擊與內憂的部分,探討鴉片戰爭前的中外貿易概況,引用了一幅於1972年9月24日於英國刊行,馬甘尼(Lord Mcartney)使團覲見乾隆帝的重繪漫畫,並節錄台灣歷史學家黃一農的文章,指使團當年9月26日始出發,晚於漫畫刊行日期,引導學生評論漫畫內容不可信,建議答案亦指「內容是憑空創作,而非事實。」

建議答案指「憑空創作」

該幅漫畫以往亦常見於坊間教科書,譬如有高中中史科教材,以此解釋清朝受傳統觀念影響,「以『天朝上國』自居,視海外諸國為『蠻夷』」,對外國派遣使節來華通商等要求,「視為朝貢和乞恩」,雙方在外交禮儀與貿易上屢起摩擦。有該科教師質疑,馬甘尼不願行三跪九叩禮,以至乾隆對使團不屑一顧的態度,確實如漫畫描述一樣,官方教材斷定「不可信」未必合理。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志華認為,辨識歷史資料是否屬實,屬高中甚至大學歷史系學生的能力,須以大量背景知識,推論漫畫作家作畫含意,非一般初中生能處理,形容做法是「兜了幾個圈教,簡單事情複雜化」,反而影響學習興趣。

他續指,清代漫畫多由日本或外國人所繪畫,不能否認內容確實是以外國人視角為主,內地亦有著作分析相關作品,教師選取漫畫作教學用途,並不會誤踩地雷,「授課時會因應教學目的與需要,作不同程度的講解,若作為課堂引入或預習,會解釋畫中不同元素的含意;若是課堂討論或總結,用以引導學生分析漫畫反映事件的原因與問題。」他強調部分漫畫確有誇大或諷刺成分,但因此能以接近真實或真實的方式,反映歷史現象。

「宋王臺」用字合情理

此外,在宋朝教材介紹「宋皇臺」歷史,提到後人為紀念南宋二帝避居,於大石上刻上「宋王臺」,卻未說明是元修宋史的謬誤,把地名誤稱為「宋王臺」,並以「宋王」說明君主帝昰及帝昺。陳志華指,不論是從歷史背景考慮,因為忌諱而用「王」,還是尊重二帝為正統皇帝而用「皇」,都合乎情理,由教師作補充及解釋,但認為教材如能註明「王」字,源於元朝修宋史之謬,可免生誤會。

記者 袁嘉詠
原文刊《星島日報》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