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港缺乏領養後支援 無出世紙處處受掣肘

更新時間:08:06 2022-12-08
發佈時間:08:06 2022-12-08

給被遺棄的孩子一個永遠的家,是領養的核心概念。本港對領養家庭的審查甚為嚴格,務求以兒童的最大福利為依歸。不過,不少領養者都希望領養三歲以下、健康狀況良好的兒童;三歲以上、有殘疾或健康問題,或家庭背景較複雜的兒童難以尋覓領養者,甚至有兒童直至長大成人,都未能配對成功。有領養機構和家長指,本港較缺乏領養後的支援,建議教育公眾領養的理念,例如領養和親生均是組成家庭的方法,以及「領養紙」實際等同「出世紙」等。此外,有機構反映,疫情令領養程序受阻,加上經濟困難,部分家庭的領養計畫受到影響。 記者 林家希

本港的領養服務由社會福利署以及三個非政府機構提供,根據資料,今年截至十月三十一日,經配對被領養的兒童共六十二位,其中三十五位是本地領養,十四位為海外領養,其餘為親屬領養等私人領養。有領養機構透露,疫情為領養程序增添變數。

  大多處理海外領養個案的國際社會服務社,規定領養家庭必須親自到港,陪同領養兒童離開香港,無奈因疫症關係,外國家庭難以來港,令已配對好的個案被逼延後。眼見小朋友因遲遲無法與領養家庭相見,產生一定的情緒和心理影響,該機構決定找員工親自陪同個案到海外。

  國際社領養服務及跨境及國際社會服務總監廖金鳳亦曾親自送一名三歲男童到美國,她形容過程複雜,亦有突發的考驗,如試過在出發前兩日被告知,與男童居於同一層的兒童院職員確診新冠肺炎,由於當日是星期六,難找到可以即時做檢測、並且短時間內提供結果的診所,失望之際,幸好有友好的醫生找化驗所幫忙,才順利取得結果上機。

優先領養健康年紀小兒童

  此外,廖提到,部分外派到港工作的外國家庭,因公司調動而離開香港,需要取消領養申請。「母親的抉擇」領養服務部則指,近期經濟衰退,亦影響部分家庭延後領養計畫。

  事實上,香港的領養家庭,大多期望領養健康、年紀小於三歲的兒童。截至今年十月三十一日,待領養的身心健康兒童數目為零,但其他情況的待領養兒童則有八十六位(見表),當中以三歲或以上的兒童數量最多,其次分別為殘障和較複雜家庭背景的兒童。據了解,海外家庭較能接受不同情況的兒童,故部分兒童會被安排至海外,但亦有不少人等到成年仍未找到領養者。

  「母親的抉擇」領養服務部指,準領養家庭可能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在情緒上、行為上或醫療上支援孩子,因為年齡或健康背景等需求而卻步,但不論親生和領養家庭,都需要學習如何正確地為子女的額外需要提供支援,「我們深信社會也要盡本分,接納並支援有額外需要的孩子。」

  領養家長互助團體樂兒會主席林太,分享領養家長持續遇到的困擾,指因領養兒童的出生證明書(出世紙)上涉及其親生父母的私隱,故不會交給領養家庭,一般以法庭頒布的領養證明書(領養紙)作替代,但過去不少家長在申請學校、學生津貼和各類證件等,不論書面申請或現場辦理手續,總會被再三要求出示出世紙,雖然明白對方非刻意為難,但小朋友就在身旁,難免感到尷尬。

  曾任社工的Connie,約三十歲時為圓滿家庭,領養了大女,事隔七年後,再領養與大女同母異父的兒子。她坦言,大眾對領養的認識,在七年內無太大改變。她指陪同女兒換身分證時,試過被職員悄悄問道,為何生母名字有異,「幸好早已與女兒說明領養一事,但有時會感到奇怪,我們在法庭做好所有程序,照理應該和親生無分別,為何不能得到同等待遇?」

外國具較完善支援

  Connie表示,外國政府對領養家庭有較完整的支援,如語言治療師和心理專家等專業人士對領養了解到位,但香港對領養仍有忌諱,建議政府從教育入手,令更多人理解領養也是建立家庭的其中一個選擇。

  翻查資料,二一至二二年度各類兒童住宿服務的平均使用率達七成至九成,以合共三千六百多個服務名額作推算,即至少逾二千五百人使用了相關服務。雖然利用住宿服務的兒童有機會重返原生家庭,但數字上仍與待領養人數有差距。

  有知情人士指,雖然本港的兒童直到十八歲都可以被合法領養,惟政府和領養機構合作的機制,只處理十五歲以下個案,兒童滿十五歲便會被剔除於待領養兒童名單外,故出現落差,基於年齡愈大、愈少家長願意領養的現象,認為政府數字未能反映現實。

兒童有權拒絕被領養

  廖金鳳說,近二十年本港待領養兒童數字與過去的數千、數百人相比已大幅減少,「例如很多兔唇或有心臟問題的小朋友,出生後做簡單手術已可治瘉,加上出生率下降,基本上少了小朋友被棄養。」她又指,香港的領養有嚴格的評估制度,安排領養均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兒童亦有拒絕被領養的權利,而社署每三周會與領養機構開「配對會」,分析每個申請家庭的優點和限制,希望為兒童找到永久的家。

每日雜誌 全文刊《星島》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