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食胡要靠天時地利

更新時間:22:01 2021-10-17
發佈時間:12:00 2021-10-18
最近這幾天,東京奧運劍神張家朗的公開活動一浪接一浪,不同界別的商業活動都有他的身影,仿佛複製了之前的一波Mirror熱潮。

難得的是運動員在奧運過後頻頻出席商業活動搵真銀,並沒有因為曝光太過頻繁招致反感,反而看到不少言論理解運動員應該趁一生不知有沒有第二次的機會,為自己生活爭取更多保障。也有人重提應該發展商業化的體育產業,讓運動員不需要依靠政府也能自給自足,才會真正推動整個社會的體育發展。

香港體育界雖然歷年來成績不斷進步,但無論在運動員或者公眾的潛意識裏,始終認為發展體育應該是政府的責任,這一點可以說是保障,也是推動體育變成產業的一種阻礙。就如應該是最有機會變成產業的職業足球,發展多年至今仍是由足總管理,網球、羽毛球和單車等項目,亦沒法發展出像其他國家以職業隊培養國家隊的模式,對政府而言是要承擔不少的培訓支出,對運動員則是無法開發其商業價值,實在可惜。

一個運動項目要建立商業化模式也不是如此簡單,以前筆者曾經跟一手發掘神奇小子曹星如(Rex)的拳擊推廣人劉志遠閒談,他就提及早於○六年就有意開發職業拳擊市場,但直到澳門開放賭牌,吸引各大賭場進駐,引入了拉斯維加斯賭場盛大的拳擊賽事,才於一三年真正遇上建立職業拳賽環境的契機。Rex能夠在職業拳壇打響知名度,吸引各大贊助商青睞,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今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所困,發展環境與過往相比已是天差地別,要再為本地職業拳擊開疆拓土,也需要耐心靜待時機。

既然時機可遇不可求,現在正乘浪登上頂峰的奧運戰將,是否也可以研究一下如何將這個模式持續發展,探索在公家支持之外,另一條道路的發展可能?中國網壇神級人物李娜正是從國家體制向商業轉型的好例子,又是否能夠為本地運動員帶來一點啟示?何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