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友社「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已舉辦了三十屆。每年由學生擬出的三十則候選新聞,最終排名結果,很能反映時事的「震撼性」、「重大性」、「貼近性」、「時新性」、「人情味」等因素,對同學的價值意識及所關注與認同程度的影響。同學在選取新聞時,常將與自身相關的或曾引發共鳴的新聞作轉發或報道有關,最終構成年度十大新聞選舉的結果。
剛公布的二○二一年度十大新聞選舉結果,「港隊創歷屆奧運最佳成績,張家朗奪香港第二金」排在首位,三則與奧運相關的新聞都躋身十大。排在三至七位的,都與本港市民及個人相關。此外,國際時事如「東京奧運延期一年,疫情下順利舉行」、「美國撤出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捲土重來」及「拜登就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仍影響美國政局」,同學都非常關心,排在八至十位,而「內地知名藝人吳亦凡涉嫌強姦被捕」一則,則排在第二位。
存在決定我們的意識。倘若將過去三年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結果作分析,可見二○二○年「《香港國安法》正式生效,多國表關注」排在第三位;二○一九年「台灣殺人案,港府推《逃犯條例》惹爭議」排在第七位之外,便欠缺其他與國家相關的新聞。香港回歸祖國進入第二十五年,從同學過去擬寫及選取的新聞內容看,當中有關內地的時事較缺乏,反映同學對內地新聞跟自身的相關性,以及能引發其共鳴的因素較其他內容少。例如去年國家三孩生育政策發布實施;「雙減政策」出台,以減輕學童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中國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共同富裕」等時事新聞,均不入三十選項之列。合併天問一號探測器着陸火星;中國人首次進入自設空間站的「中國航天新里程,宇航員出艙,探測器登火星」,則選最後。
作為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與國家命運相連,期望未來內地新聞的傳輸表達及報道方式,有更貼近同學的視野與興趣,好讓同學能與國家一起,為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活改善,作更全面的關注。
梁麗嬋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學友社理事及資深教育工作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月11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原文標題為〈從十大新聞選舉關注中學生認知國情〉。
延伸閱讀:
融合教育|資深學校輔導員:香港的共融環境還有空間可以精益求精
價值觀教育|歷奇導師談堅毅 以女飛魚何詩蓓為例 鼓勵學生勇於嘗試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