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大兒子自小有一頭濃密的頭髮,我一直讓他留齊蔭的「韓仔頭」,覺得好可愛,奈何自從他升上小一後,開始懷抱變得型格的願望,他說:「我不想要『蘑菇頭』!我想變『型』!」最近他終於第一次剷了青,非常雀躍,並反覆問我:「媽媽你喜歡我的新髮型嗎?」縱然不捨得他稚氣的舊模樣,我還是回答:「喜歡!無論你甚麼模樣,媽媽也一樣愛你。」
「不捨得」和應
分離焦慮何嘗只有孩子會經歷呢。在小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從幼兒班到青少年、從學有所成到投身職場,他們都在學習與父母分離、獨立,同時相依(Interdependent,而不是Codependent)。同樣地,父母亦要學習與子女分離,學習放手,學會處理自己的擔心情緒,學習信任子女的天賦能力。
歌詞有云:「無知小孩,一晚長大」,相信大家都不時聽到作為家長的感歎子女長大得太快,非常不捨得。然而這份不捨得,敏感的小孩是感應到的,他們不捨得離開父母的部分會被和應、加強,最後家長和孩子會繼續黏融、難以分離,孩子於其後嘗試獨立的過程,可能會感到較為挫折艱難。
按階段適度放手
以文首筆者的兒子為例,當他反覆問我是否喜歡他的新髮型時,其實也是在確定我是否接受他不想繼續留在「可愛」的階段,他想問的真正問題是,「如果沒有了可愛的形象,媽媽還會愛我嗎?」故此,如果我真的未能放下孩子開始有自己主見、離開幼童形象,而告訴他:「我還是喜歡你蘑菇頭的可愛樣子。」兒子就會感到很矛盾,甚至可能繼續順應媽媽的期望,當一個「不長大」的孩子,如繼續表現依賴性強的部分,來回應母親的不願意放手。
作為家長,可能都需要去認知,自己有希望見到子女獨立,同時間又捨不得他們長大、離開自己的矛盾。有了這份覺察,可以嘗試在情感上消化自己的不捨得,例如看看孩子小時候的相片、影片,緬懷一番;而在理性和管教上,則可按着子女的實際成長階段,適度放手,預備每個階段的分離,幫助孩子有信心與父母及其他人,發展獨立而相依的情感距離。
文︰Kelly媽媽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7月27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
延伸閱讀: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