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於除夕到深圳與教育學者討論兩地STEM教育合作。據悉深圳市政府計畫於二○二○年繼續大力推動科普教育,將會開設大型科普中心,邀請本地科技界巨擘(例如騰訊、華為、華大基因等)參與,定時提供創科展品。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城市,是創新創業基地,需要大量創科人才支撐。因此,科普教育對深圳市的持續經濟發展尤其重要,市政府堅持從小培育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長大後投身創科產業。

設中介部門促進科普入校園

深圳市政府的研發總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相比約百分之四點二,遠超於不少國際城市包括香港。再者,企業與政府科研投入的比例約九十六比四,數字明顯地反映深圳市注重科技創新。國際科技公司如騰訊、華為、華大基因等紛紛在深圳開設研究所,針對市場的需求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去排難解困,研發新產品。正因如此,政府邀請這些公司展示其最新科技產品對科普意義重大,此舉有助年輕人更廣泛及深入地理解技術及背後的應用價值,讓他們學會學以致用。

除了科普中心之外,深圳市對推動「科普進校園」不遺餘力,積極幫助中、小學學校邀請不同範疇的企業及機構到校園展示及講解科學、技術及應用。在香港這類活動主要由學校自己統籌,無奈學校老師專注於教育事務,甚少與外界接觸,因此難以邀請到合適的企業及機構來學校作經驗分享。雖然有些外界單位很樂意接觸中、小學,卻不知道從何入手去接觸有興趣的學校。為此,香港政府可以考慮設立中介部門,促進科普教育走入校園。

課程設計指引不夠清晰

雖然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投資STEM教育,例如分別撥款十萬及二十萬港元予小學及中學,資助學校添置STEM設施及教材,但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此舉未見成效,主要原因是課程設計指引不夠清晰。筆者認為STEM教育在不同階段(小、中、大學)需要有不同維度的考慮:

•在教育目標方面:小學生應該從日常環境中學會「每事問」,培養他們主動求知的意欲;中學生應該學習去理解不同生活場景背後的原理(例如建築物中的力學),培養他們勇於面對技術困難;大學生學習在面對不同生活上的問題時如何進行分析,並設計及實踐解決方案,培養他們排難解困的能力及創新文化。

•在教與學方面:STEM教育於不同階段宜側重不同學科,小學教育重科學(Stem)、中學重理數(SteM)及大學全面深入推廣STEM。

•在非形式教學(Non-formal Education)例如課外活動方面:「科普」、「科普進校園」及「創新創業」等活動分別適合在小、中及大學階段進行。

適逢香港政府正進行《2020-2021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筆者建議多撥款制定及落實香港科普及STEM教育政策,加强STEM(形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科普(非形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及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現時香港的STEM 教學以資訊科技、機械人及編程應用為主,不太重視其他自然科學課題(科普),但事實上兩者同樣重要。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筆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及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黃錦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