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 「十個男人九個痔」,痔瘡在中年和老年人士身上十分普遍,其實男女同樣可受其困擾,可是不少患者卻因尷尬而難以啟齒,甚至不願求醫。 坊間對痔瘡存有誤解,今期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剖析痔瘡成因和治療方法。

直腸末端 靜脈曲張
  大眾普遍認為痔瘡因生活習慣、飲食、大便用力過度等因素引起,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袁兆文指出,醫學上未有學說能夠證明痔瘡的直接成因,但從臨 結果可見,痔瘡是直腸最末端附近的血管出現靜脈曲張,導致血管膨脹和凸出,最終演變成痔瘡。

  由此得知,痔瘡出現的一大原因是血液循環不佳,例如患者長期便秘,大便時需要用力,增加腹腔壓力,影響血液循環;孕婦因為胎兒壓 腹腔,導致靜脈血管受壓等因素,亦會導致痔瘡出現。

  坊間流傳吃辛辣和刺激的食物會增加患上痔瘡的風險,袁兆文表示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但刺激的食物有機會影響消化,若果原本直腸內血管已有凸出的徵狀,再進食這些食物有機會刺激血管,導致發炎而出現痔瘡或加劇病情。

十個男人九個痔?
  俗語說「十個男人九個痔」,但袁兆文表示痔瘡與性別無關。他說:「醫學上沒有證據顯示男性有較大機會患上痔瘡,實際上男性較多出現痔瘡的原因可能與職業有關,例如男性需要較多體力勞動,經常提重物,導致腹壓增加,增加痔瘡出現的機會。」

  此外,坐姿不良會導致腹部摺疊,增加靜脈壓力,這些經常坐下、缺乏活動的人士,出現痔瘡機會也較高。長者也是罹患痔瘡的高風險族群之一,他們一般活動較少,腸道蠕動較慢,較大機會患有便秘,也會有可能引致痔瘡出現。

內、外痔怎樣分別?
  痔瘡有分為內痔和外痔,袁兆文解釋:「一般會用直腸的齒狀 作為界 ,齒狀 以上稱為內痔,以下則是外痔。兩者徵狀有很大分別,內痔患者一般不會感到強烈的痛楚,除非內痔已經脹大至凸出肛門口,而內痔有較大機會導致大便帶血。」

  相反,外痔患者則較易感到痛楚,原因是內痔和外痔生長位置所涉及的感覺神經不同,外痔位置的神經線感覺較為敏感。

排除其他疾病
  袁兆文指出痔瘡患者求診,通常是因為大便帶血,或者受痔瘡影響而令肛門感痛楚,甚至是痔瘡已經凸出。首先醫生根據患者病徵去追查是否患上痔瘡,例如尋找大便帶血的背後原因,由於痔瘡屬肛門一帶的靜脈血管問題,流出的血液或大便表面的血液應是鮮血,但同時亦要排除其他可能性,包括肛裂、大腸出血、性病等等。

  「其次醫生也會詢問患者的健康變化,包括體重有沒有急降或大便習慣有否改變等。如果患者懷疑其痔瘡凸出,我們也會進行臨 檢查,例如手指探肛和肛門內窺鏡,檢查清楚痔瘡以外會否涉及其他疾病。如發現有其他病徵,我們會建議患者進行更詳細檢查。」他說。

舒緩病徵為主
  治療方面,袁兆文指,醫生主要會針對痔瘡的徵狀治療,通常會處方痔瘡外塗藥膏和痔瘡塞肛藥物,這些藥物含有類固醇,達到消炎和止痛作用,部分亦有麻醉作用,務求減輕患者的不適。如果是較為嚴重的痔瘡,患者痛楚感覺強烈,有機會需要處方針對靜脈曲張的口服藥,處理血管膨脹,舒緩病情。   

  袁兆文提醒,藥物大多是舒緩病情,要根治則應由改變生活習慣 手,例如多做運動、增加活動量、減少腹部壓力、保持排便暢順等等。

切除後有機會復發
  若痔瘡屬嚴重程度,是可以通過做手術切除,但袁兆文指不少患者對痔瘡有誤解,以為用手術割去痔瘡便能夠解決問題。「由於痔瘡是血管靜脈曲張而成,作為血管的一部分,單純割去痔瘡部分,直腸剩餘的其他血管持續受壓。若不解決根本問題,痔瘡還是有機會復發。」

  部分痔瘡患者會於坊間自行購買痔瘡膏,袁兆文指選擇有信譽的藥房或由註冊藥劑師處方相關藥物問題不大,但患者應留意痔瘡引致的徵狀,有機會是其他健康問題而引起,未由醫生檢查確診或會錯過治療黃金時間,所以最好是盡快求診。

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