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新型肺炎陰霾未散,污水渠固然是播毒重災區,不過,本港樓宇採光及通風問題如不及早檢視,恐將成為下一個播毒推手。有學者發現,欠缺空氣對流的住宅窗戶也可產生「煙囪效應」,下層單位的「毒氣」可輕易傳遞至上層,造成垂直傳播。然而,港府在沙士後引入的空氣流通評估,以改善室外通風為主,而近年獲房屋署採用的微氣候設計,會根據天氣數據設計單位窗戶,但相關做法未獲私樓廣泛使用。業界建議仿效新加坡,設立單位平均風速要求,逼使發展商改善本港樓宇單位通風差的問題。 記者 郭增龍 林紫晴

○三年沙士後,接駁排水渠口的U形聚水器未能發揮效用,被視為造成淘大花園爆發的元兇。其實港府在沙士爆發後,一度成立「全城清潔策劃小組」,檢視香港環境衞生,小組報告關注人口稠密與城市設計在傳播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決定引進空氣流通評估,改善通風情況。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可持續建築助理董事林雁東解釋,空氣流通評估以增加室外通風為目標,包括限制建築物平台橫向長度,亦避免「屏風樓」設計的出現,增加城市內的自然風。

空氣流通評估增室外通風

不過,空氣流通評估的側重點為增加區內的整體通風,未有處理住宅單位的通風問題,但原來欠缺空氣對流的窗戶,亦可將下層單位帶有病毒的「毒氣」輕易傳遞至上層,造成垂直傳播。

沙士疫情過後,理大曾於高層建築進行實驗研究,探討自然通風下的「播毒」路徑。有份參與研究的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系主任牛建磊指出,實驗將示蹤氣體於下層窗戶排出,再於上層單位室內量度相關氣體濃度,發現在無風或微風的條件下,少於百分之十的示蹤氣體會進入上層單位,「證明單邊開窗的話,存在空氣傳播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