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組新班子,新官上任未有大動作,先有民調評分發表,幾名新人基本上民望都是負值,當中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以負十八分成為「倒數第一」,同時創了新局長的負評紀錄。負責民調的機構解讀,這是特區政府民望偏弱的原罪,任何人埋班都難獲好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望觀感變成相當主觀的印象分,入得熱廚房就要有但求問心無愧,笑對低民望也安然的心理準備。

有原罪無事打三搥

政府早前宣布撤換五名局長,當中原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平調擔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被換的局長評分不是整個班子最低的幾個,可見民望評分不是今次換人的參考。有知情人士說,以民望挑選領導班子的流弊在過去幾屆日益顯露,最明顯係特首候選人,過去都曾出現未做特首時風評不俗,一做特首還未上任,被人抹了一些負評,民望立即插水,可見這個標準很易受影響,搖擺不定。有部分人專打擊施政者威望,他們往往採取先抬後踩的策略,未上台前就唱好,一坐正就諸般挑剔,由於他們刻意把評分由極端化,造成的效應特別大。

今次新班子上場,這種政治性打風的效應特別明顯,這可以見諸許正宇和曾國衞身上。許正宇過去一直低調,前任的年紀大,退任交棒本來很正常,公眾憑甚麼打他負分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工作又專業,若問局長的工作做甚麼,恐怕不是人人答得出,把這樣一個崗位去做民調,其實意義有多大呢?有人就說,做局長最好不作為,因為公眾無印象,評分不會太差,好過想有作為惹起爭議,大抵就是這個意思。調查機構認為新班子有原罪,許正宇應該是好的說明。

另一位新人曾國衞,民望負評十八分,起步點相當之低。為甚麼出現這個情況呢?曾國衞近月多番帶隊到日本和內地接滯留港人回家,期間表現親力親為,外界口碑甚佳,就算非建制派一做局長,都未見有惡評。只是,他一做局長就民望插水,頗大「無事打三搥」的味道。

反對派策略性評分

要解釋曾國衞好人好者民望起步就穿底也不難,因為在此之前,非建制派與中央矛盾激化,公民黨議員郭榮鏗被指瀆職隨時會被取消議員資格(DQ),在即將舉行的立法會選舉中大批被質疑不是真誠擁護《基本法》的政治人物可能湧去參選,這個情景一出現,相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就會出手DQ,曾國衞有可能成為「DQ之王」,反對派的支持自然全力給他打低分。有政界笑言,反對派全力狙擊政府,準備奪權,把關的政務及內地事務局是攻堅重地,主政官員若沒有被人針對,才令人懷疑出現問題。

對於DQ參選人,曾國衞獲委任後回應記者提問時說,若然大家都真誠擁護《基本法》,又怎會被取消資格。他的答法合情合理,但有人已決定要以身試法,自然對執法的人不會有好評。從另一個角度說,曾國衞出身紀律部隊,行事原則性強、政治性相對輕,這也是反對陣營支持者不歡迎他的原因。

前特首曾蔭權在二○○八年參選時曾說過民望如浮雲,現屆特首林鄭月娥相反就說過不會視民望為浮雲,但無論對民望採取甚麼態度,他們都難逃民望下插的結果。出現這個現象,一大原因是民望調整充滿政治性,策略性評分一如策略性投票,已經成為本地政治遊戲的一部分。

上任前有最壞打算

為政者人人都希望民望好,只是民望不易得,過去反而有特首在任內被千夫所指,卸任後他們被人痛罵的政策贏得市民愈來愈多讚賞,最明顯是首任特首和時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推出的八萬五政策。這些措施多年後被視為不畏既得利益,從市民角度大增房屋供應,是令他們當時民望低迷的原因,但最後卻贏得市民的讚賞。新任班子甫上任未曾施政,民望已經見負,估計在社會撕裂不斷下,低處未見低的可能性很大,這種狀況相信也是他們在接任之前已經預計,唯有做了最壞的打算,才會有做好的心理準備。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 作者: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