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世界各地都積極發展航天科技,雖然本港過去甚少涉足航空事業,但未來卻有「參與」的機會。早前取得國際宇航聯合會會員資格的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與十一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合作,初步投資二十四億港元,計畫在本港發展衞星產業及大數據應用,製作「港產衞星」,相信本港的低稅優勢,有助降低成本,冀數年內將香港打造成未來的「航空港」。該集團又會與本地大學合作,積極培養本地航空人才,負責人預計入行的大學生月薪可達四至六萬元。

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於去年九月成立,是首間取得國際宇航聯合會會員資格的本地企業,集團早前宣布將開發香港首個星鏈計畫「大灣區金紫荊衞星星座」,透過衞星收集大灣區數據,冀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該集團早前更邀得前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擔任顧問,他透露將在港製作衞星,並會發射探測器到月球,為未來探索新資源作準備,探測器暫初步命名為「香港號」。

低稅政策獨佔優勢

現時衞星的應用涵蓋三大範疇,分別是通信、導航及遙感。楊德斌表示,打造智慧城市需要衞星配合,未來航天科技行業會在香港變得尤為重要,相信產業能有助帶動香港經濟發展,並預料未來衞星的用途將變得更廣泛,有望在幾年時間將香港打造成「航空港」。

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董事局主席文壹川表示,香港在發展航天科技產業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由於香港實行低稅政策,製作衞星的成本可謂全球最低,他舉例指:「假設在國內製造一個衞星成本為一百萬美元,港產衞星的成本則為七十萬美元,金額的差距便是源於關稅。」

合辦課程培養專才

集團現時初步投資二十四億港元發展本地航天業,由於相關計畫都在同步發展的階段,最快明年更能正式組裝衞星,預計未來兩年的投資額度會逐步提升。

不過,本港缺乏航天科技的專才培訓,港大直到今年才開辦全港首個「太空科學碩士課程」。文壹川表示,由於香港缺乏本地航天科技公司,大學毋須開辦相關課程來培養專才,但料航天科技日後在港發展將漸趨普及,會與本地大學合作培養人才,開辦更多航空相關的學科,應付未來的職位空缺。他更預料入行的大學生月薪達四至六萬元,認為薪酬高,能吸引大量資優生報讀課程。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