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學文憑試最終決定以電子版成績單放榜,由原來主要以學生回校領取成績改為網上發放為主。這個「乾坤大挪移」雖不至令中學人仰馬翻,也讓大家手忙腳亂好幾天。中學校長朋友在周一和周二都忙於整理學生聯絡資料,安排網上分發,分配班主任和升學輔導老師以電話和WhatsApp聯繫學生,提供關心和支援……學界大多數人上周五還是一心準備學生回校,怎料周日首先在電台節目流出風聲,到下午正式宣布改變,大家要即時「轉軚」。 

「我們真有點忙亂。」一位中學校長朋友在周一對筆者說。

其實,令筆者和學界同工最不放心的,是對學生的輔導,而不是發放成績和報名升學的行政安排。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校長說,中學在放榜日會為學生提供電話輔導,但難度會增加。有輔導機構調查發現,應屆考生壓力是自文憑試以來最高的,超過一半人處於最高水平,主要來源是「自己的期望」。心理專家認為,接受輔導和家人開解有助紓緩情緒,建議朋輩群舉行視像聚會、唱K、打機等,取代以往放榜前的群聚減壓方式。

筆者認為,更基礎性的工作是從小培養香港新世代的志向,使他們為自己未來建立一個有遠景而又能按步實現的理想。去年四月發表關於港台青年在職業展望的比較顯示,香港青年在創業意願和考慮到外地工作的比例,都比台灣顯著偏低,平均相差二十個百分點以上;這個現象與二○一七年九月發表有關四地華人青年翻轉力的調查結果聯繫起來,可以看到香港青年無力、短視和抑壓的狀態。這個以綜合青年夢想力、驅動力和執行力轉化為「翻轉未來的能力」的調查顯示,香港青年得分(55.6)比上海(66.6)、台灣(66.3)和新加坡(65.2)落後一個梯次。

一個人的胸襟、視野、理想和志氣,是抗衡逆境、抵禦壓力的重要力量來源,我們近年看到很多青少年極度自我,出現「巨嬰」現象,跟青少年長期困在家庭和學校的小圈子有關。所以,減壓從源頭做起,不是取消考試,而是從小培育志向和志氣。

陳卓禧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7月23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