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疫症爆發至今未有緩和迹象,怎選口罩成為港人今年的共同話題,這個疑問在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林清心底多年。他曾是公院護士,經歷過○三年沙士的抗疫辛酸,亦一直以第一身經驗研究口罩。全城鬧口罩荒時,林清一手一腳架設了儀器檢測口罩質量,過去五個月測試了數百個口罩樣本,大型研究結果竟發現多達一半樣本是假口罩,使他決心口誅筆伐掀起打假戰,亦盼申得資助研發適合香港醫護的高防護口罩,從前綫走到後防,為港人守好每道抗疫防綫。 記者 李卓穎 攝影 李睿哲 

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疫症,讓港人學會了購買口罩須審視BFE、PFE數據,但今年初鬧口罩荒時,許多品質差劣的口罩充斥市面。眼見市民對口罩的好壞滿腔疑問,當時林清特意回到大學,看看能否找到合適工具進行口罩檢測,「我在學系找到光學粒子計算器,這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一部儀器!」他於是着手調校機器,以手上有限資源展開一場規模頗大的口罩測試。

測試160口罩品牌近半質劣

過去五個月,林清聯同另外兩位同屬護理學院的學者,測試了一百六十個來自世界各地、在港購得的口罩品牌,每個牌子取樣三至五隻,按照美國ASTM標準,以鹽水模擬空氣中的直徑零點三微米、一微米的霧化粒子(aerosol),研究結果竟發現有近一半口罩質素低劣,平均微粒子過濾效率只得四成七,「有些口罩商廠標榜自己的口罩符合ASTM Level 1標準,假如這類產品賣給了醫院醫護,真的很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