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義就是寶玉,引申作價值重大的事物,可以是實體的,可以是情感的。至於「惜」字,其義婉轉,最得我心。「惜」,從心,今日我們理解作「珍惜」、「愛惜」,但其本義其實是「痛」,解作哀傷、哀痛。為珍愛之物而傷而痛,說的就是錯過了後的情感,那千帆過後的痛惜令人食不知味。我的珍惜一課,始於家貧。小學時,其他同學在小食店前買冰條買軟糖,我在一角為自己的身無分文而自愧,但我從不責怪爸媽,有時他們帶我去超市,在五顏六色的零食架前,我從不奢望能挑些自己喜歡的食物。

那座排滿珍味的貨架大得令人卻步,在鍾愛而又無法可得之間,我心有不甘。

後來家中條件好些,多了可以出外用餐的機會,那年代興起任食火鍋,一年總有數次,家人捨得大破慳囊。那兩個多小時的用膳時間,我特別珍惜,滿桌的食物並不特別美味,但那擺滿一桌、擁有很多的感覺,是我小小心靈難得的滿足。

至於中學時光,我總是浪擲。一群好友玩樂,我從不缺席;讀書時讀書,狂歡時狂歡,我努力生活在手能觸及的圈子,那時還未細嚼領會甚麼是「珍惜」,但我知道每分每秒快樂的時光都是過去式,一秒過去就無法重來,我竭力捉緊一群人瘋狂快樂的日子。

而中學,大概就是受傷、結疤的迴環:愛上一個人,珍惜也好,不珍惜也好,原來有天也會突然離你而去;交了好友,曾經天真地以為友誼恒久不變,努力地珍惜彼此,但原來,時間會將空隙拉闊變大,有天醒來就情感不再。可幸青春是良藥,受了傷,很快結痂,又有了奔前的動力。

林溢欣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中文科補習名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8月5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