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冠疫情持續爆發,死亡人數正在增加,為防止群眾聚集,病毒擴大傳播,政府決定原定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押後一年。消息宣布之後,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政治及法律層面上,特別是未來一年「真空期」的議會組成。很多人覺得未來一年的立法會只屬臨時性質,不認為可以有很大的作為。

積極解決本地醫療人手不足

  其實,一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要做的話,可以很多。立法會有很多重大和逼切的事情需要做卻不斷堆積,尤其是在民生方面。香港因為制度開放了,在回歸後因政治事件不斷地內耗,立法會的反對派議員近幾年不斷在議會內拉布,拖垮了很多議案,立法會基本上難以運作,在去年尾段,有多名反對派議員被DQ後,建制派取得較大優勢,立法會算是運作得相對比較暢順,有較多的議案得到通過。

  由於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押後了一年,相信今屆立法會的任期會延長一年,如果這段時間無所作為,施政拖拉的情況就會雪上加霜。時間不會等人,立法會就算是一年為期,都應該把握這段時間爭取審議和通過對社會民生比較重要和有益的政策,不要白白耗費公帑。

  舉個例子,二○一六年度,政府提出醫委會改革方案,包括加入四名業外委員、增加初步偵訊委員會數目、增加業內及業外審裁顧問和法律顧問數目,加快審查進度,故草案關乎社會利益及病人權益。但由於法案排得比較後,結果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在瘋狂拉布下,議案終被拖垮。

  當年醫委會的改革,建制派和非建制派本來已有共識,當時有傳連民主黨也考慮支持方案,但最後還是出於選舉的考量,臨門轉軚,沒有支持,令到醫委會改革泡湯。

  醫委會改革歷經波折,終於在去年三月獲立法會通過,多項新措施陸續推行,不過,在 投訴處理的速度上 、「醫醫相衞」和醫護人手的增加上都顯得溫溫吞吞,進展不大 。特別是 在這次的 疫情防控上,可以見到香港的醫療系統已有點積重難返,醫護界只以行業利益為重,執業醫生只能夠來自香港,那怕你在海外行醫多年,是醫學博士、醫院院長,來港執業也要考試及格和實習,但人手不足的壓力愈來愈大,私家醫院的費用不斷攀升,與社會的需求愈來愈脫節。

  隨着疫情第三波爆發,公共醫療體系有隨時爆煲的危機,檢測能力不足,收費昂貴,甚至出現海鮮價,暴露了體系的缺點和弊病。各界一直都認為醫委會作為專業架構,早已無法滿足向公眾問責的要求。

  本地醫療人手不足,內地人來港看病沒有限制,本地醫療界對從外地輸入人手採取閉關政策,甚至總是以引進內地醫生會拖低香港醫療水準來恐嚇市民,一刀切阻礙加大向包括美歐等外地醫生來港執業。實際上,市民則比較實際,對引入外地醫護人員來港都很支持,醫委會作為專業團體,一直無法妥善解決行業利益和市民利益的衝突。

  其實,要引進醫生途徑很多,不少人曾提議一個可以暫解醫生短缺的方法,是讓在海外讀醫和執業的香港人回港執業。現時,有很多香港人的子女在外國讀醫,但由於外地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高得不切實際,令到他們不能回港工作,變成很多港人的子女在外國讀醫有成,卻落得除了移民之外,家人無法團聚的困局。最近有富豪捐錢挽留香港的醫科畢業生留港工作,既然要挽留港人,為甚麼不可以向港人在海外讀醫的子弟招手呢?

覓地起樓不能再拖

  除了醫療問題之外,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令到樓價和租金高昂,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而且確,香港地少人多係一個問題,但土地是否真的那麼缺乏?事實上,香港還可有很多土地可以興建很多住屋,例如香港有很多鄰近市區的郊野公園邊陲地段,只是出於政治原因、立法會拉布,未能使用而已。二○一八年,特區政府搞了一個「土地大辯論」,但經過一輪「大龍鳳」,得出的結論不是不切實,就是太長遠,救不了近火,被社會質疑有點「假大空」,有幾多可以實行,大家都心中有數。就算雖然長遠,但仍算比較實際的「明日大嶼」填海計畫,在立法會不作為的情況下,也變得不了了之。

  香港的疫情嚴峻,解決本地醫療系統問題,固然刻不容緩,至於市民住屋的需求,同樣不能再拖,不應該把立法會未來一年的角色當成只是一個看守議會而不作為,再浪費香港人一年的時間,令到醫療體系繼續難以負荷,港人輪候上樓的時間更長,捱更貴的樓價和租金。反而,立法會應該積極進取,在未本一年的任期,加快落實推出惠民的措施,為香港經濟民生發展,真正做一些實事。

立法會選舉押後一年,人大常委將就議會運作有所安排。很多人形容,未來一年的立法會是看守議會。然而,一年時間不算短,立法會應該繼續做好對公眾重要有益的事項,特別是一些民生政策。

陳約翰
港情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