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檢測配合加快重啟經濟
09月01日
家有長者應檢測
普及性檢測啟動,雖然現時疫情紓緩,但計畫遲到總好過無到。至於甚麼人需要做檢測,總體來說做沒有甚麼明顯壞處,有得做不妨做,有醫界人士散布防疫要小心傳疫,這明顯是不符科學的說法。因為以目前確診率推斷,前往檢疫的風險同在街上走動應該相若。
檢疫基本無壞,醫界認為,若然家中有長者,又或者有機會接觸長者的市民,最好就去驗一驗。以第三波疫情爆發的情況看,中招離世者主要是長期病患或長者,故此他們的家人和接觸者,若然能做檢測,對他們的保障會高好多。
由於長者染疫危險性大,部分市民為穩陣計,減少探訪他們,對他們的生活不免有影響。現在有了檢測,做完後確定無事,就可以和他們安心接觸,所以值得花點時間去驗一驗。
服務業驗完安心
另一類應該去檢測者是與市民接觸多的服務行業從業員。根據衞生署昨日公布的確診人數,再度跌至單位數,有人認為確診人數少,全民檢測的需要就下降。無可否認,確診人數少,檢到有人中招的機會下降。但正因如此,檢測完之後的有效時間相應延長。理論上現時做了檢測若然證實陰性,隨着確診人數,特別是不明源頭個案減少,驗完之後只要小心做好防護,再感染的機會很低。如果做檢測的市民愈多,大家回歸正常生活的機會就愈大。有些行業如理髮,如果服務提供者做了檢測,顧客可以安心,生意自然有得做。
本來,檢測是增加消費信心的途徑之一,商界應該歡迎。然而,日前就有商戶本來屬下機構鼓勵員工去做檢測,其後因為引起外界注視又撤回,背後的決策邏輯是甚麼呢,店方沒有作出解釋,外界不得而知。只能說這些做法不符科學,也無助於抗疫和生活盡早重納正軌。
單靠隔離收效慢
第三波疫情降溫,不代表沒有做檢測的需要。假如香港能夠做到全民檢測,對爭取和其他地區回復人流肯定有正面幫助。檢測做得少,防疫靠社區隔離,出現反彈的機會較大,控疫速度比較慢,成果也要長時間才能確認,民生經濟付出的代價就會大,這點相信部分反對檢測的市民都未必意識,如何能夠增加公眾的認知,就要靠官員出來多說多講。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作者: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