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疫境教學與創新
09月07日
推動創新總會面對擔憂或阻力,主要思維可概括為「行之有效的何須改變?」今年二月,大家對網課觀望多於行動,因心底想着「或許快復課了,值得投放多少資源?」惟疫情一直未許樂觀,再傳統的教師也硬着頭皮,嘗試以不同方式在非面授情況下教學。因此,當創新成為必須時,餘下的問題就只是「怎樣做」而非糾纏於「做不做」。如何把各項改革創新的必須性向同工清楚闡釋,傳遞異象是管理層的功課。
談到「怎樣做」,平日推展創新的常用策略包括講座、工作坊、訪校交流等,似乎已變得不管用。筆者經驗,於實踐期間修訂優化,效能遠比紙上談兵討論為佳。「高手在民間」,如能善用校內人力資源必事半功倍。在網上教學的範疇,我認為學校同工大致可分為三類:一、能教導別人的尖子;二、學習迅速的潛質者;三、對科技感到陌生恐懼的後進。整體培訓是前菜,實戰培訓才是主力,當第一類同工能成功幫助更多第二類升級為第一類時,就可有更多資源幫助第三類了。故安排每科組或學習領域有主責人手(未必是科主任)是相當重要。
創新亦適用於學生全人發展,筆者學校安排的班主任時間,以及學生自由參與的網上團契,也取得不錯效果。筆者要感謝學校同工願意創新及冒險,突破了「不能實體見面就無法舉辦這類活動」的框框。
展望將來,筆者希望吸取經驗,與同事們商討如何以網課模式輔助面授教學。本港教育界不乏有創新精神的領導者,相信這次疫情,將加速本港綫上綫下遙距學習的發展,成為我們拓展教育新模式的轉捩點。
鄺永燊
本文作者為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校長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9月7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