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地多份報章出現一個頭版廣告,由投資「磚家」王兟刊登了一個廣告,提出一人一股集資造地。王兟在二十年前的科網狂潮中,曾任TOM的行政總裁,他這個廣告橫空出世,未知是否知道下個星期《施政報告》就會宣布,故此事先搶fo。

要有利民政策出台

早前特區政府呈請人大常委立法,褫奪四名非建制派議員席位,隨之引起十五名同一陣營的議員「總辭」。立法會去除雜音,對留下的議員來說的一大挑戰,就是怎樣唱一場好戲給市民看,盡量利用餘下的時間做有利民生的政策出台。當中土地和房屋供應,自然成為重頭戲。

在過去一年多,本港先後發生社會事件和流行病疫情,經濟出現衰退,失業率飆升,相比下,樓價卻調整有限。樓價沒有跟隨宏觀環境下插,主要是全球放水,利息低企,加上之前本地嚴控借貸,減低逼倉沽售壓力。與此同時,房屋供應不足,發展商惜售,形成樓價難以下調。

樓價不跌在衰退下影響有好有壞。好的是不會出現負財富效應,只要物業有價,無論商家抑或市民迎抗不景氣的實力和信心都較大。至於壞處,自然是大眾沒有買平樓的機會,甚至因為新樓延後推出,新業主數目大減。

樓價炸彈一爆嚇人

面對逆境,樓價不跌問題還不算大,然而,若然情況長期如此,市民置業上車難,怨氣就會增加,問題不解決,日後爆發起來甚至會更嚇人。從數字可見,現時輪候公屋的時間不斷加長,幾年後新樓的供應持續回落,故此無論樓價升跌,總之要做業主或上公屋都不容易。

本港房屋問題糾結不易解決,然而,隨着反對派陷入政治低氣壓,怎樣做好民生問題很快就會提上議程。有人說,現在沒有非建制派拉布,政府的「明日大嶼」大概可以上馬吧?這豈不是可以解決難題?

然而,「明日大嶼」就算上馬,由規劃到起樓都要十年以上時間。以近年本地基建超支超時成為慣例下,在大多數市民心目中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施政報告》有沒有更加貼身快捷的政策,是很多人都好奇的問題。

幾年有樓最好不過

「明日大嶼」是宏大的遠景藍圖,對於房屋嚴重不足的港人來說,就如毛主席所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期望政府可以早日有可以速食的造地建屋計畫,最好可以在《施政報告》宣布,否則在《財政預算案》推出也可以,如果都未能趕及,至少在今個立法會年度,最好就有方案落實,像近岸填海,大收棕地、以至開發近郊,總之三、五年內可以有地起樓,就最好不過。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作者: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