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疫情出現大反彈,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形容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本港過去不止一次出現連續多日零感染,但始終無法斷尾,社會無法復常,對民生經濟猶如鈍刀割肉,死不去都痛不欲生。

屢錯失清零機會

回顧本港幾次疫情欲斷難斷,錯失清零機會,多少與病毒並存的應對哲學有關,每當疫情好轉,只要加一把勁斬斷傳播鏈時,就有人跳出來以這樣或那樣理由反對。

本地清零的一個黃金機會,是第二波疫情回落後,推出自願檢測。由於當時傳播鏈相對少,透過大規模排查加上社交限制,清零是有相當把握。然而,當時有一批醫護以專業為由反對,有一批名嘴宣傳你有檢測自由,我有不檢測自由,結果全民檢測變成自願可做可不做。雖然事後有近二百萬人做了檢測,對阻慢傳播發揮了作用,但清零目標就功敗垂成。

全民檢測後,當局在防疫措施上逐步加強,包括增加檢測等,但整體做法予人感覺是着重控制而不是清除,加上對入境外地人士管理寬鬆,令疫情在社區持續散播。

有些人把檢測和追蹤拉到人權和自由身上,然而,這些概念是人類近三百年發展出來,大自然卻沒有界綫,你有不檢測的自由,但病毒會尊重這個自由不去傳播給第三者嗎?自由是社會的契約,中間的界綫是沒有絕對的。

無追究失職醫生

由爆疫到防疫,醫護界的角色備受爭議,由反對全民檢測,到私醫拒絕承擔強制檢測責任,指會破壞醫患信任,都反映部分業界的自利心態。過去,不止一次有私醫走漏染疫病人,難道這不會破壞醫患信任嗎?政府對這些走漏個案,也沒有意志去追究責任,形成個別私醫代表「懶懶閒」的心態。

疫情持續也有一年,本港疫情時好時壞,受害是市民和中小企業。對於怎樣抗擊疫情,普羅大眾其實已做得很好,大家對各種防疫措施基本上都願意遵守,沒有出現西方反對隔離的示威遊行。疫情拖至第四波爆發,部分成因反而在於個別醫療界的利益思維和狹隘想法,當局在統籌大局上應緊不緊,就令到市民被逼要與病毒繼續共存。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作者: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