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葉建源:有「兩制」泛民便有角色
11月30日
對於民主派的未來,葉認為目前沒有踏實的基礎思考定位,並受客觀環境限制,包括不知道辭職後的議員還可否參與下次選舉。他說當香港仍有「兩制」時民主派便有角色,若失去參選議會的出路,自然於其他地方尋出路,或變得更激進。
民主派定位視「兩制」實施
葉建源表示,中央和港府似乎看不到「暴」與「亂」背後,其實是民憤和民怨的爆發,「市民覺得我已用盡所有和平的方法,一百萬、二百萬(遊行),你仲想點先?」他批評港府對民怨沒有觸覺,特區政府在去年六月九日的「一百萬大遊行」中,明明有「撤回」的重要時機,卻選擇了「暫緩」,以為這等於「撤回」,但當時社會已失去對政府的信任。他又說看不到外國有大角色,而矛盾一定要先發生在香港本土內,才有乘虛而入的機會。
至於民主派是否不應觸及「尋求外國制裁」的事?他認為大家嘗試以不同方式,希望解決當時的矛盾:「立法途徑不行,政治對話不存在,甚至市民大規模遊行都行不通。」由於本來可用的方法不通,衍生戲劇性的做法。
就着未來民主派將如何定位、重整旗鼓,葉建源認為未來主導角色在於中央和特區政府,包括中央如何定位香港、如何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及尊重香港原有自由、是否願意克制自己角色還香港高度自治等。他形容中央與香港民主派強弱懸殊,民主派受客觀環境有好大限制,「某程度上,如果有『兩制』民主派就有角色,如果是『一國一制』就無角色。」
回想起十一月九日與民主派開記招交代若人大DQ議員將會總辭當刻,葉建源未有時間與教協商討,事後他分別向理事會和會員交代,大家都感到無奈,但仍然體諒。他則指,其實早於八月定下總辭決定,因當時政府取消換屆選舉、人大宣布延任,DQ四的說法流傳已久,「當時民主派已有共識,若可以全部留下延任,沒有理由被建制派壟斷議會,想不到十一月時出爾反爾。」他又說,八月時教協做過議會去留的調查,理事會曾有討論,認為守下去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做到,包括全體民主派延任,「至十一月這條件已不存在了,被破壞了。」他相信,DQ四人後,仍陸續有來,立法會戰綫已無險可守。
沒有議席的日子,葉建源不能再於立法會「咪兜」回應事件,不過他對自己日後的工作未有擔憂,因為將來他可以繼續使用教協平台關注教育事件,「是沒有那麼方便,不過仍可做到。」至於未來他或教協,會否再參與立法會選舉?葉認為選舉仍是體現民主的制度,仍然要珍惜,不過目前一刻談論選與不選,屬言之尚早。
記者 羅尹彤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