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晚,投資市場淡靜,但作為香港股市的營運者,港交所股價卻創出歷史新高。市場認為最近美國對大陸上市公司放出打壓之聲,紐約交易所在元旦出招,將三家國企在美國的預託證券除牌,此舉勢令內企來港意欲更大,利好港交所股價。同一時間,編制本地恒生指數的恒指服務公司也準備大革新,增加上市公司數目,估計未來內資對港股影響力會更上一層樓。

美國近日對內地國企施加限制的消息不絕,部分措施還波及香港,譬如限制美資持有國企,就令本地的大型國企股價受壓。過去大陸企業部分偏好到美國上市,現在環境有變,境外集資渠道中,香港的優勢變得明顯,港交所的股價因此也衝破長期徘徊的四百元心理關口。美國之失,成為香港之得,未知最終會否惹來眼紅,投資市場只爭朝夕,股價因此先炒上。

港企比重再稀釋

本港股市現在要自北風怎樣吹,在大氣候下,恒指服務公司有意把成分股數目,由原來的五十五隻,大增至八十隻。這個建議主要是針對本地上市公司數目大增,指數若要準確反映大市走勢,就有必要把更多大公司納必計算範圍。

恒指服務公司這個建議,無疑會令港股進一步大陸化。過去,本港的企業不斷被恒指公司踢走。依照採納成份股的指標,市值、交投,行業等因素都是考慮因素,本地公司受到市場限制,規模愈難愈和內地公司相比,於是只能逐隻擯走。現時,恒指服務公司為了照顧指數的本地色彩,為本地公司設立佔有成分股的下限。將來如果成分股大增,估計入選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內地股,甚至有無本地公司能夠分一杯羮都成疑問,故此港企在恒指重要性被「稀釋」實在難以避免。

了解大陸現實所需

恒指重新執位,客觀效果之一,是指數基金要跟隨調整組合,故此現存的股份佔比都要降低,換言之,投資在港企股票的基金將要減少。依照指數投資基金像盈富,未來就會進一步把資金挪向內資。

在資本市場,股市被認為是經濟的縮影,從港資佔指數的比重不斷下跌,正反映出市場無情的變化。香港的股市要發展,服務對象必然愈來愈多是大陸企業,投資者必然要作出適應,因此無論喜不喜歡,需要增加對內地的了解和適應,已變成在香港生活的現實。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作者: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