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抗疫一年,四波疫情均從境外輸入。去年二月三日,香港首次出現醫護人員罷工行動。「醫管局員工陣線」為爭取封關及加強對醫護的保障,發起罷工行動,引起各界爭議,最終政府在罷工中途,宣布實施由內地抵港人士實施十四日檢疫隔離措施,當局日前不認為是讓步,但在疫情蔓延一年,如今已變相近乎全部封關。去年醫護罷工,不少醫護人員登記成為「醫管局員工陣線」會員,高峰時多達二萬多人,而歷時五日的罷工最後決定擱置繼續,醫護人員忙着返回崗位對抗疫戰。一年後的今日,工會人數只剩下五千多人,續會人數不如預期。工會副主席羅卓堯坦言是意料中事,相信工會未來可繼續發揮監察力量,亦無悔罷工的決定。記者 譚栢妍

去年初工會罷工前夕,「醫管局員工陣線」會員人數從二千人一下子躍升至二萬二千五百人。一年後,羅卓堯本預計有約一半人續會,最後卻只剩下約五千多人。會員人數大幅下跌至當初的四分之一,他坦言與無法回應會員的期望有關,「畢竟有很多會員加入工會的目的是為了罷工,但當罷工完結,加上短期內也不可能會有一些工業行動,自然便會有人選擇不續會。」

會員僅剩五千 大跌四分三

受社會環境影響,移民成為不少醫護專業人員茶餘飯後的話題。羅卓堯指移民也是部分人不續會的原因,「本來與我同病房的同事都是工會的會員,但最近有五至六位都選擇移民,其他醫院也有類似的情況。」

整場罷工內部最大的分歧,應是不少會員質疑工會接受同局方閉門會議的決定。羅卓堯承認,當時溝通有改善空間,奈何一切也來得太快,逼着他要即時進行決定。罷工期間政府有透過中間人向工會表示,政府在醫護罷工中段,即二月五日宣布由內地抵港人士要實施十四日強制隔離措施,已是最大讓步。「當刻知道政府的底綫已經無法再退讓,而我們能做到的就只有向局方爭取有關職業安全的訴求。」

疫情初期,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的醫護對保護裝備不足感到憂慮,亦是工會訴求,「作為醫護人員不論情況有多惡劣,我們也不會放棄病人。只是當時在情況許可下,應為員工爭取更多保障,因為沒有人知道疫症會持續多久,也沒有人願意看到有院內感染的情況。」前日,罷工醫護陸續收到醫管局信件追收去年罷工的缺勤薪金。工會一直要求局方承諾不要秋後算帳,但羅卓堯心底里覺得這種想法有些天真,「現在未出現可能是因為疫症當前,需要醫護人手,但不代表不會出現。」他指,工會也無法保障會員能全身而退,但至少能為會員提供法律保障,或從罷工基金撥款支援他們。

擬推社區醫療填補不足

羅卓堯表示最深刻的畫面是當初投票通過要罷工的一刻,及後一直東奔西走,「當下覺得真的要來了,其他人用數月籌備的罷工,我卻要在一周內完成。」這一年,他最深刻體會是如何運用社會張力去表達訴求,「你會發現,無論是局方或者政府,他們都不會正面回應任何訴求。就算後來擠牙膏式回應,亦不會承認那是在回應公眾的訴求。」例如工會曾投訴醫管局沒有公開院內保護裝備的數量,但現時局方已改為定期更新保護裝備數字。這些無形間的改變,令他無悔發起罷工,同時也讓他反思工會的未來。

「我們會考慮進行一些社區醫療計畫,如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支援,填補局方在這方面的不足。」他指,這些看似與工業行動大相逕庭,但其實同樣在表達對局方的期望,以另一方式延續工會的未來。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